果博东方公司客服19048888887
网站首页  祖训族规 族谱研讨 沂州九曲店 淄川般阳 淄博颜山 昌邑道照 广饶三岔 安邱寿光 诸城高密 宗亲联谊 孙境紫气 临沂孙氏 孙氏渊源 访客留言 
滚动公告
欢迎访问《沂河孫氏网》
本网面向沂河流域所有孙姓族人,面向以沂河源头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山东全省、亦可扩大范围至更广的各支派孙姓宗亲。

《沂河孙氏网》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欢迎更多能提供孙氏族谱素材、热心族谱研究的网友加入我们的网站建设队伍。
 
      
本网顾问成员: 

孫  强  孫健瑛  孫卫东  孫茂廷 
孫振义  孫振修  孫景存  孫士卿   
孫善修  孫献田  孫宝银

孫朝勇(站长)13869141428
孫宝存(总编)13563962060
沂河孫氏文化研究群206970106
 
访客留言
[6-10]我老家在山东省临沂
[8-27]欢迎来自台湾孙氏宗
[4-15]您好 我
[12-9]大唐庄孙氏,和海州
[12-5]孙梧宗亲您好:刚拜
[12-5]孙梧宗亲您好:
[12-5]孙梧宗亲您好:
[10-20]枣强县是否还有尚林
[9-25]网页记载的郯城茅茨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8-27]我是济宁孙氏后代,
[3-2]我们这的辈分&nb
[9-4]勿忘在莒
 
孙氏族人的分布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万分之五的随机抽样资料和台湾1969年的统计资料综合,全国孙姓人口约占1.54%(近2000万),在姓氏序列中排名第十二位,为中国人口最多的19个姓之一,其中70%以上的人口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和东部的九省三市地区。

当代大陆孙氏的分布

大陆孙氏族人的分布,还是以东北部与东部地区为稠密,尤其是东北三省,加上山东、河南、河北,以及安徽、江苏、浙江,是孙氏族人的主要生活区域。西部及南部地区,其密度开始递减,以西藏、青海、新疆最为稀少。

一、近现代的迁徙与流民

鸦片战争之后,流民大量涌进城市,其中大多是破产农民作为廉价劳动力进入城市谋生,如上海,自开辟为通商口岸后,人口迅速增加,1843年仅为23万人,太平天国时期,江浙等地逃入上海的人特别多,尤其是苏北地区的难民,至1910年已增至128万人口,1915年后增至200万人,成为中国第一个突破200万人口的城市。近代孙氏名人一般都生活在城市,其中许多人便是从农村迁来的。如清代安徽桐城人孙世昌,官浔州知府,后迁居上海,其子画家孙南乔,籍贯便改成嘉定(上海)人。民国“煤油大王”孙越崎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一个名叫同康村的小山村,原籍江西,1909年16岁的孙越崎来到绍兴城,考取了绍兴简易师范学校,后进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读书。

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原诸地的破产农民仍源源不断的涌入东北,据估计,1931年前,年均移入约50万人,至1933年,移民总数已达2900万人,此时的东北地区也成为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从移民男女分布情况分析,许多移民已改变单身闯关东的做法,而是携家族同行。如河北乐亭人孙大有,1895年13岁时随父母去东北,在长春学徒,1905年为长春益发钱庄经理。在移往东三省的难民中,以山东、河南、河北诸省人最多,而这三省也是孙姓族人最为密布的地方,山东乐安、河南濮阳和汲县、河北清河都是孙氏的主要发源地。《哈尔滨晨报》在1927年对黑龙江移民人口的调查中发现:“移民中最多者为山东沂水、黄县二地,其他日照、莒县、济宁、临沂紧次之。”而这一带正是山东东莞孙氏的聚居地。

江南地区也有闯关东的孙氏族人,如孙越崎的父亲孙延昌,字燕堂,曾考中秀才。大约在1905年,延昌与父亲发生口角,一气之下离家出走,闯荡关东,先在政府机关中当职,后与人合伙创办了金矿。其时正值国家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巨变的年代,年轻有文化的农家子弟大有作为,孙延昌就此将他的子孙们也带出了封闭的小山村。

山西、陕西、河南和甘肃等省人口也移往蒙古草原地区,陕甘地区的人口有部分向新疆等流徙。这就是北方贫苦民众常说的“走西口”。同时,中原地区人口也有向西南各省移民的情况。

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份24个大城市中,约有350万难民西流,占这些城市人口的1/4,难民人数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空前的高潮。北方难民流入的省份主要为陕西,许多难民通过陕西分别进入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四川等地。东南沿海地区难民,大多流入西南四川、云南、贵州各省,其中留居四川者最多。

抗战胜利后,虽然大部分难民得以返还故乡,但仍有部分人没有返乡。河南省一百多个县几无一县未受敌寇侵扰,难民达数百万之众,战后1945年12月的调查中,豫西23县有数十万难民返乡,而黄泛区20县中此时仍有63万多逃亡在外难民没有返乡,其中最多的中牟县就有39600多人不知下落,占该县战前人口的40%。

值得注意的事,1949年建国后山东诸地农民还在向东北移民。以黑龙江为例,从1949——1961年间,净迁人口510万。仅1952——1958年计,由外省移入黑龙江的农村垦荒人口63690户,379755人。其中以山东为最多,达38944人,占总数的89%。其他便主要是河南、河北诸地移民。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近200万的朝鲜族人,大都为近现代时期由朝鲜迁入中国东北地区,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的自由移民危基干的民族群体。目前这些朝鲜族人有近190万人居住在东北地区,黑龙江近50万,吉林近120万,辽宁有20余万。这些移民中不乏孙姓家族。

二、大陆孙姓的分布

据统计,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孙姓,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方,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和东北三省;而安徽、江苏、浙江三省比例也不小,加上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都属孙氏主要聚居地,可算第一层次,其孙姓人口约占全国孙姓族人的70%以上。其西面的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属第二层次,孙姓族人有所减少。再往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海南,和往西的内蒙古、甘肃和宁夏,孙氏族人的分布更见递减。人数最稀少的是新疆、青海和西藏。下面是各省孙氏族人分布的一些具体的情况。

山东、河南是孙氏族人的主要发源地,先秦的齐国孙氏与卫国孙氏两大主干便产生在山东北部与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国孙氏有部分源头也在河南南部。这些地区从古到今,孙氏家族虽然经历了一些仓桑巨变,然而却总能保持长盛不衰,知名人物也层出不穷。

下表是现今山东各县市地方志的有关孙氏族人的记载

县市名称

普查年份

孙姓排位

人口数(人)

占总人口比例(%)

莱州市

1985

5

48126

5.54

诸城市

1987

5

4-5万

文登市

1985

4

35000余

4.98

临淄区

1985

5

20927

4.22

安丘县

1985

6

7496户

3.27

广饶县

1985

1-2万

>3%

蒙阴县

1987

7

12336

2.79

泗水县

1988

6

10365

1.94

高密县

1985

5

>10000

平邑县

1985

5

>10000

青州市

1987

9

>10000

新泰市

1985

13

>10000

利津县

1985

13

996户

1.7

成武县

1985

17

>5000

≈1.4

荏平县

1985

6

>5000

≈1.4

临城县

1990

15

1660

0.94

很多地方志中孙姓人口数却载,但其姓氏排位醒目。如台儿庄区和海阳县都排在第三位,梁山县和莒南县都排在第四位,潍坊市和栖霞县排在第五位,烟台市和莱西县、东平县都排在第六位,金乡县排第七位,肥水县排第十位,上述大都可谓十万人以上之大县。如今山东各地不但到处都有孙姓族人,而且全国各省市、各方面的孙姓知名人物中同样都不乏山东籍贯者。

下表是河南部分地区孙姓族人的分布情况

县市名称

普查年份

孙姓排位

人口数(人)

占人口比例(%)

浚县

1985

6

18500

3.36

许昌县

1982

13

2984户

≈2

登封县

1988

13

10313

1.97

舞阳县

1985

9

2203户

1.91

宝丰县

1987

10

5799

1.9

武陟县

1985

9

<10000

≈1.8

栾川县

1990

12

4904

1.71

郏县

1982

15

6547

1.39

灵宝县

1987

13

>1

济源市

1990

30

4499

0.78

下表是河北部分地区孙姓族人的分布情况

县市名称

普查年份

孙姓排位

人口数(人)

占人口比例(%)

海唐县

1988

2

17320

13.43

武张县

1987

5

8735

4.63

清河县

1988

5

12492

4.36

文安县

1987

10

10000-20000

≈4

大城县

1988

7

2531户

3.14

围场县

1987

6

15443

3.1

景县

1985

7

13722

3.1

怀安县

1986

7

<10000

≈3

万金县

1987

8

1634户

2.98

南皮县

1990

6

7805

2.65

玉田县

1988

7

10000-20000

≈2.5

藁城县

1990

11

10000-20000

≈2.4

黄骅县

1988

7

7421

2.27

武清县

1987

8

16523

2.20

定兴县

1990

9

10418

2.06

任丘市

1988

7

>10000

盐山县

1986

7

<10000

≈2

雄县

1990

10

<7000

≈2

蓟县

1988

10

12201

1.84

南宫市

1988

8

5000-10000

≈1.8

正定县

1985

11

8065

1.71

阳厚县

1987

13

3943

1.61

乐亭县

1986

10

2026户

1.46

成安县

1990

4615

1.37

大厂县

1987

13

1214

1.32

吴桥县

1990

12

≈3000

≈1.2

崇礼县

1990

1000-2000

≈1.2

晋县

1990

18

5520

1.15

高邑县

1986

20

<2000

≈1

滦南县

1987

22

4944

0.93

清苑县

1990

4820

0.83

当今东北地区也是孙姓人口的集中之地。虽然东汉时期孙氏已在东北地区出现,乐安孙氏有一支也在西晋后期迁居昌黎(今辽宁义县),辽金时期也有许多汉人被强迁到东北,加上明朝的军籍移民和流放犯人等,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孙姓族人在清代之前还是不多的。如今东北孙氏族人剧增的主要原因,应是与清代、近现代中原山东、河北诸地人们闯关东的社会风气及满族、蒙古族、朝鲜族中孙姓家族的增加有关。

清雍正、乾隆年间弘昼等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其卷76、79“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记载了十几个有勋业的孙姓家族:孙守祖,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孙世龙、孙名扬二家族,都为正红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抚顺。孙永文、孙艾、孙达三家族,都为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孙全,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孙林,镶蓝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孙荣德,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孙材,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三虎石。孙朝臣,镶白旗人,世居辽阳地方。孙福,正兰旗人,世居大凌河。《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即在“满洲旗分内尼堪姓:孙氏”,有:孙天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满洲旗分内台尼堪姓:孙氏” 有:猷尚,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其大部分家族属有大量汉人投充的包衣佐领。

早在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清将满八旗中汉人拔出,另编一旗。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汉八旗正式成立。这样满洲八旗中所剩汉族血统之家族数量应已不多,其中还能出十余个有勋业之孙姓家族,可见所占比例不小,而汉八旗中的孙姓家族应更多,说明清代前期孙氏汉人在东北已有一定的根基,从清朝初年乃至近现代以来,闯关东浪潮势头不减,几乎每年都以数十万的人口递增,而其中又以孙姓集中的山东、河南、河北人口为最,再加上东北籍的孙姓蒙古族人也不少,及一些朝鲜族孙姓家族的到来,就是建国后仍有大量的山东诸地移民迁到东北。这样便造就了近现代孙姓人物在东北异军突起的现象。

辽宁新金县,孙姓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总人口数的4.82%。恒仁县孙氏为第五大姓,有1至2万人,也接近总人口数的5%。灯塔县孙氏人口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户,占总户数的2.11%。

吉林的东丰县,孙姓为第六位大姓,孙氏知名人士的籍贯主要分布在:长春、吉林、同化、舒兰、永吉、德惠、抚松、榆树、伊通、延吉、怀德、农安、磬石、柳河、延边等地。黑龙江的佳木斯市,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人口总数的5.3%。伊春市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克山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不到500户,占总户数的4%左右。

相邻南面的安徽、浙江、江苏一带孙氏族人的分布状况也较普遍,东吴建国及至唐宋以后,这里孙姓家族就日益昌盛。主要为孙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阳,如今孙氏主要聚居于龙门乡龙门村及大青乡宵井村、春建乡下塘村诸处,富春江两岸的孙氏还有王洲五堡支、场口化竹支、大青孙家溪支等,其中以龙门村孙氏最为壮大,共1700多户人家,90%以上姓孙。富春孙氏还向四周扩散,如肖山、桐庐、诸暨、余杭,乃至杭州、上海。浙江余姚市,1987年有孙姓18025人,占总人口2.3%。安徽临泉县孙氏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人口总数的2%。蒙城县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只占人口总数的1.02%。

山西《太原市南郊区志》记载,1990年孙姓有3272人,占总人口数的1.12%,为第二十位大姓。陕西省蒲城县孙氏排第十位,延长县排第十一位,孙姓人口都在5000人以上;耀县孙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3000人,占总人口数的1%左右。江西安福县孙氏只有618人,只占总人口数的0.17%。

四川、广东、福建的孙姓只占总人口数的0.2-0.4%。当然各地相差是很大的,以四川忠县为例,1982年县城和62个乡,共有孙氏1406户、6241人,占总人口的0.7%左右。再看一下云南省,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孙姓排第七位,是万人以上的大姓,占人口总数高达3%左右。

新疆呼图壁县的16万人口中,孙姓只有数百人,在姓氏中占第十七位,算是较多的地方。青海:据清朝末年的《西宁府续志》卷七“选举”记载,见到西宁县人孙振先,为延绥镇右营守备。西藏地区由于缺乏资料,一直还没能找到本地籍的孙姓人士。

港澳台的孙氏族人分布

一、台湾孙氏分布情况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制的《台湾省通志》“氏族编”记载,台湾孙姓族人的来源,除极少数是台湾土著人受汉族影响改姓外,主要是清朝时期从福建、广东移民的汉族人,认为“孙姓入台,始自清乾隆年间”。并列出早期移居台湾的22位孙姓族人:

时间

迁出地

始迁人

迁入地

乾隆年间(1736-1795)

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

孙其貌

新竹新埔

广东陆丰县

孙明山

新竹新埔

广东海阳县(今潮安县)

孙为发

苗栗通宵

广东潮阳县

孙理

高雄大社

广东揭阳县

孙永帝

台南白河

福建同安县

孙和

淡水

福建同安县

孙德成

永和溪洲

福建同安县

孙开

永和秀郎

福建同安县

孙润

新庄,后迁北投

福建同安县

孙善抄

台北市东园街

福建同安县

孙富挑

新庄

福建同安县

孙贤生

云林新港

福建同安县

孙思森、孙思仕

嘉义溪口

福建同安县

孙海

台南盐水

福建同安县

孙游寿

台南市

福建同安县

孙经

苗栗苑里

福建龙溪(今漳州市东南)

孙瑞敏

彰化,后迁台中大肚

福建龙溪(今漳州市东南)

孙水

台南麻豆

福建龙溪(今漳州市东南)

孙定宗

台南市

福建安溪县

孙玉尊

新竹市

道光年间(1821-1850)

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

孙永科

苗栗三义

福建安溪县

孙神福

台中梧栖

根据潘英《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1964)统计,台湾孙氏人口约有3.2万余人,占当时台湾总人口的0.4%,是台湾第49位大姓。在当地各种人群中,是“台湾人”(1945年光复前已定居台湾的本省人)的第54位姓氏、“福佬”(从福建移民台湾的本省人)的第50位姓氏、“客家人”(从广东移民台湾的本省人)的第63位姓氏、“先住民”(台湾土族)的第45位姓氏,更是“外省人”(1945年光复后移民台湾者)的第15位大姓和“其他省人”(光复前从闽、粤以外省份移居台湾者)的第9位大姓。

在全台21县市中,孙氏是高雄市的第31位大姓,台南市的第35位大姓,高雄县的第36位大姓,基隆市、台中县的第41位大姓,花莲县的第47位大姓,台东县的第48位大姓,屏东县、澎湖县的第50位大姓。

近现代以来,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大批国民党大员及军队赴台,几乎全国各地的人都有。

二、港澳与孙氏名人

港澳孙氏族人不多,名流更少,还是与孙中山家族有不解之缘。

1883年11月,孙中山进入香港基督教圣公会办的中等学校拔萃书院读书,很快受洗入教。1884年4月,又转入香港中央书院学习。1885年4月,回家乡与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秋,考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医校。1887年9月,再考入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7月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1907年,孙眉由于农场诉讼案失败,离开檀香山,迁居香港九龙,重新寄人篱下,以耕种养家糊口。1909年冬,他持戈请缨,参加筹备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又在九龙一代联络会党,从者日众。1911年,被当地政府下令离境,不得不移居广州湾。1913年初,孙眉从广东故乡迁居澳门。二次革命失败,卢夫人也携带儿女来到澳门,投靠兄长孙眉,孙中山的第三子孙安与其母长期居住在澳门。

海外孙氏侨民
今山东《福山孙氏谱书称》,晋灭东吴之际,东吴孙氏族人中有一支渡海迁居三韩。唐贞观年间,与高丽发生战争,由孙氏兄弟八人为避难,再渡海回迁登州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其定居地称“八家口”。晋灭东吴在公元280年,而贞观与高丽的战争发生在公元645年,就是说这一支孙氏族人在朝鲜半岛已生息繁衍了360十余年,根深叶茂,支派昌盛,其中只有兄弟八人回国,其他人肯定在朝鲜半岛上长期生活了下来。
日本弘仁六年(815),曾仿唐《氏族志》体列编纂了《新撰姓氏录》,其中记载大和国高市郡的身侠村主一族“出于吴孙权南高”。孙权长子孙登,字子高,33岁就去世了,有三字:孙璠、孙希早夭,孙英谋诛篡位的丞相大将军孙峻,事觉自杀,不知是否留下子女。此东渡日本而改姓身侠的汉人可能是孙登之子孙英的后裔,实难考究,也有可能是东吴孙氏族的旁支,因往日本政治避难便称是孙权后裔。日本史籍中,雄略天皇时有身侠村主清,此人会说吴语,又善文笔,所以多次为日本出使南朝。如果上述记载无误的话,此身侠村主清当为孙氏汉人的后裔。宋代,也有商人孙忠者侨居日本数年。
华人陆续向南海诸岛移民,大约开始于唐宋时期,移民主要为广东、福建两声。如马来群岛各岛上的第一批华人居留地,到十三世纪时才出现。最早和人数最多的居留地之一是三佛齐(金苏门答腊岛上的巨港)。1349年,中国旅行家汪大渊叙述单马锡(新加坡岛)时,也提及该岛上有中国人的居留地。
我国沿海民众结伙随贸易商船到南阳佣工,大约从明代开始,而大规模向海外移民,主要出现在明清之交。对人民的严酷镇压和统治,促成南方地区向东南亚各国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如1679年夏,有一支多达220艘的船队离开中国南方的一个海港,其中载有数千名抗清志士,由于一些船只被海浪倾覆,安全到达越南海岸的只有3000人左右。其中一支移民定居在湄公河三角洲东部一个支流的岸边(今美萩城附近),另一支则定居于西贡东北,并建立了边和诚。第二年还有一支船队,有广东到达柬埔寨,后定居在河仙地区。
同时也有因为人口发展过快和天灾所引起的经济因素,而向外寻找新的天地而进行的移民。从1365年到1615年就发生了29次大旱灾,平均8年一次。到道光年间几乎岁岁有灾,灾情遍及全国,而人口的迅速增长,耕地不足的情况日益严重。以《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所载数字计算,1661年到1812年间,福建的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了32%,每人平均占耕地从7.1亩下降到0.9亩。同一时期,广东的人口增加了20倍,耕地仅增加了27%,人均耕地从25亩降到1.6亩。《东华录》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每年往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余万人。”尤其是灾年,闽、粤沿海流民相率逃往南洋。福建泉州惠安《玉塘孙氏族谱》记载,约十八世纪时,其二十世后裔孙盛往暹(xian)罗(泰国)教读,远羁异域;另一后裔客死吕宋(菲律宾);还有二十二世后裔孙郭也移居暹罗。
泰国一直是南部华人移民的目标之一,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曼谷40万居民中有20十万是中国人。在泰国的其他城市,中国居民也常常超过暹罗人,有的小城市几乎都是中国人。从1855年开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一段时间,泰国不仅处于和平时期,而且是一个经济繁荣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移民每年在数千人以上,1882年后可能上万。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1932年的十余年间更是激增,移民大约50万人。1933年以后,由于泰国经济状况恶化,华人移民迅速下降。有关资料表明,1876年到1898年间,单从厦门、汕头和海南岛移入交趾支那(今越南)的华人就有38600余人。
再就是由于各地资本主义的殖民地需要劳动力而被作为所谓的契约华工,实是被诱骗贩运卖身出国的大量“猪仔”。其约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十九世纪中叶达到高潮,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告结束,粗略统计这期间出国的华工约有1000万人左右,主要分在旧金山、墨西哥、巴拿马、巴西、秘鲁、古巴各埠,尤其是东南亚的越南西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印度诸地,甚至西方人新辟之非洲和大洋诸岛,几乎世界各地到处都有华工的足迹,澳门和香港都是略贩苦力的大本营。福建泉州德化县《乐陶孙氏族谱》记载,此时其十一世后裔孙吉菲、孙吉灿等都殁在南洋,还有孙吉库、孙吉料等六人前往南洋,此后,十二世后裔孙为湾、孙为盘等九人和十三世孙必来亦往南洋。
1848年和1851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先后发现金矿,几十万华工被运往新、旧金山。自1847年至1866年,从澳门、香港、广州、厦门、潮州诸港发往古巴一岛就有211只船,华工85700余人。孙中山的二数孙学成、三叔孙观成都因生活贫困,分别丢下妻子程氏、谭氏去海外谋生,孙学成于1864年不幸在上海附近的洋面上遇难,孙观成于1867年死于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矿区。
据不完全统计,1881年至1930年单单到达海峡殖民地(主要为新加坡及周围地区)的华人,就有约830万人,其中70%猪仔。如印度尼西亚1860年华侨总数为22万余人,至1880年增至34万多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若干年,中国人更是大批移入,据统计,自1900年至1930年,华人移民高达84万之多,其中1920年至1931年间,移入印尼的中国人每年都在4万人以上,三十年代后减为1-2万人。福建泉州惠安《玉塘孙氏族谱》记载,在清末民初之际,其二十五世至二十八世后裔中,有二十人前往马来西亚,其中2人写明去槟城,12人往缅甸仰光,8人去南洋。
据1989年初略统计,海外华人总数约为2700多万人,分布于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5%以上在东南亚,其祖籍广东人要占50%以上、福建也要占25%,由于广东、福建等地孙氏人口所占比例较小(平均不到0.3%),估计海外华人中孙姓所占也应为0.3%左右。
 
版权所有:果博东方公司客服19048888887  1

单位地址:果博东方客服电话,果博东方客服,果博东方公司开户

联系电话:19048888887 传真: Email:11066650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