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孙氏网 沂河孙氏文化研究会
网站首页  祖训族规 族谱研讨 沂州九曲店 淄川般阳 淄博颜山 昌邑道照 广饶三岔 安邱寿光 诸城高密 宗亲联谊 孙境紫气 临沂孙氏 孙氏渊源 访客留言 
滚动公告
欢迎访问《沂河孫氏网》
本网面向沂河流域所有孙姓族人,面向以沂河源头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山东全省、亦可扩大范围至更广的各支派孙姓宗亲。

《沂河孙氏网》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欢迎更多能提供孙氏族谱素材、热心族谱研究的网友加入我们的网站建设队伍。
 
      
本网顾问成员: 
孫健瑛 孫卫东 孫茂廷 孫 强
孫振义 孫振修 孫景存 孫士卿   
孫善修 孫献田 孫宝银

孫朝勇(站长)13869141428
孫宝存(总编)13563962060
沂河孫氏文化研究群206970106
 
访客留言
[3-25]我是大连的宗亲,祖
[9-5]老家在東北遼寧省莊
[6-11]大唐庄孙氏和海州沙
[6-10]我老家在山东省临沂
[8-27]欢迎来自台湾孙氏宗
[4-15]您好 我
[12-9]大唐庄孙氏,和海州
[12-5]孙梧宗亲您好:刚拜
[12-5]孙梧宗亲您好:
[12-5]孙梧宗亲您好:
[10-20]枣强县是否还有尚林
[9-25]网页记载的郯城茅茨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全国部分孙姓族谱、堂号
孙姓 族谱 堂号
编撰特色与存在问题


    一、谱牒编撰源流
    中国的谱牒之学,起源很早,大概殷商时期就已萌芽,正式出现应在周代,但最初它只是帝王诸候们的专利,随后才出现一些贵族的私谱。两汉之际已存在官谱之分。魏晋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世系、门第、姓氏成为取士的重要标准,官府谱牒成为鉴别民贵贱的依据,世家大族修撰私谱也更加盛行,因为私谱乃官谱之基础。
    汉末至南北朝战乱时期,谱传曾大量遗失,不过政府时也颇为重视。东晋孝武帝时,贾弼曾撰写《姓氏薄状》,世称贾氏谱学。南朝梁武帝时,王僧儒依据贾氏旧本,改撰《十八州谱》,是为王氏谱学。北魏太和年间,孝武帝曾诏谕诸郡,要求各立本土姓族,按门第贵贱,依次选拔举荐。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兴起,门阀制有所冲淡。这时产生的三种氏族谱志:《贞观氏族志》、《姓氏录》、《大唐姓族系录》,如《唐会要•氏族》所说:“不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相对应的氏族等级,因而兼有门阀制和官僚制的两重性。然而从六朝到唐的门阀社会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此时的有关传记、墓志,大都要追叙其姓氏、先祖的情况,这些情况依然有着影响其社会地位的微妙作用,或者说人们在传统的作用下仍相当看重姓氏门第。
    三国时东吴承袭汉制,设立宗正卿掌管皇家谱牒,所以此时的皇家谱牒亦就是孙氏族谱。唐《史通•杂述篇》云:“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其后来。若杨雄家牒,殷敬世传,孙氏谱记,陆宗系历,此之为家史者也。”《新唐书•经籍志》载有贾希镜《孙氏谱记》十五卷,贾希镜为南朝著名的谱牒学家,其《孙氏谱记》自然成书于南朝。《新唐书•艺文志》中载唐人黄恭之撰有《孙氏家谱》一卷,唐李善注《文选》时曾引用过《孙氏世录》。可见魏晋隋唐时期,孙氏族谱已经不少。至唐末五代,又是战乱频仍,北方大族奔逃四方,谱牒又一次遭受劫难,大都化为灰烬,由此造成世系的中断。
    唐宋以后是中国谱牒学的大发展时期,平民百姓也广泛编织家乘族谱。然而由于在历朝动乱中,前谱多已亡失,子孙大都不能可靠地言其先祖世系与事迹,而使后人在重编家乘族谱之时,大多附会攀附尽可能找同姓的历史名人去“认祖归宗”。前面源流编已述,唐代已经开始,“姓之弊,至于尚诈”的情况。柳开《河东集•试大理评事柳君墓志铭》在谈到北宋的家谱时说:“唐季盗复两京,衣冠谱牒尽灭,迄今不复旧物,以冒姓古名家已称后者混淆无别。”《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孙姓世表中的大量谬误,也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明清时期编撰谱牒最盛,其弊则如章学诚《文史通义•永清县志士族表序例》所谓:“今大江以南,人文称盛,习尚或近浮华,私门谱牒,往往附会名贤,侈陈德业,其失则诬。大河以北,风俗简朴,其人率多椎鲁无文,谱牒之学,阙焉不备,往往子孙不志高曾名字,间有所录,荒略难稽,其失则陋。”概括得相当精辟。尤其是当时的谱师多为世俗职业,目的在于编谱敛财,不择手段,每每将本姓历代名我篡成该家世系,从而真伪混淆。清代谱师以江南为盛,故时人有“江南修谱而谱亡”之叹。
    当然在清醒看到其中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只要对现存家乘族谱进行一定的去伪存真的考辨工作,还是能从中窥到其原本的大概面目。
    谱牒的内容主要包括:谱序姓氏溯源与先世迁徙考论,祖先名人遗象与像赞、传记,历代恩荣之录和详尽的家族世系图谱。记事还包括:家训族规、祠堂墓地、祠产族产、义庄义学、宅第庄园、艺文著述、字辈谱录、碑铭墓志等。
    谱名前缀和家谱中都可记有堂号,或以宗支发祥地、宗支始祖派系、主要繁衍地、现今居住地等为谱名符号。
    二、编写凡例与格式
    凡例即对编撰本族谱定出一些须遵守的规则,各谱自有详略,然内容所差不多。我们在翻阅了许多孙氏宗谱的基础上,作好听下综述:
    首先目的在于尊祖敬宗,敦伦睦族,当然也为提高本族声望,凡表彰前人祖宗的功名佳绩、嘉言懿行,载之不厌其详。所以谱前都详载有关的恩荣之录:制诰、功名、仕宦、封荫、旌节、恩例、冠带、文学、寿星等等。收有名望族人的传记、事迹,若其人编谱时尚在,则概不立传,此为一般通例。讲究忠孝节义,凡有关事迹亦尽记载褒扬。
    定有严格的族法宗规,要求通族悉心遵奉,以期不出败类而坠坏家族名声。先人诗文,不一定尽录,而有关训诲,一遵原稿编入,以垂不朽。所以谱中有关家法族规尤为详尽。对行凶犯罪、乱伦伤化、左道惑众、盗坟劫窃,凡一切重大狱案犯,俱要求革家族出祠,并在族谱中削去名讳,子孙也永不得载。如《仙源岘阳孙氏族谱》凡例中甚至规定:“娶非其族者,削;犯七出者,削。夫死改适,义与庙绝,卖祖宗坟地与异姓,及鬻宗谱与非族,并削去名。”如对罪行不重,情节可原尚能悔改前非者,则须由宗族公议,或可在谱中姑存其名,但要削去行字,以示惩戒。
     严格讲究辈份与谱名,1993年春,孙越崎老人见到了一位绍兴同康村来的老乡,是位40多风的乡镇企业家,他带来了本村孙家祠堂的照片,并对基族的族谱很熟,背得出孙家的辈份名谱:“魁、怀、增、祥、瑞、永、大、安、康、宁、德、延、世、祉、诗、礼、振、家、声。”共计20代。孙老初名“世芬”,而那位企业家的名字中有个“祉”字,虽然比孙老小了50岁,但按谱名的辈份,他只比孙老低了一辈。按当时族谱的规定,不照谱中规定的辈份取名,就不能上家谱,也不能入宗祠。《云阳孙氏宗谱》规定:本族子孙有犯祖宗之名讳者,急宜改正,如再因循者,以不孝论。
    一般规定,女子以嫁为归,不得列于行第,但书某某生几女(也可书其名讳),长适某姓,即可。而妇人重嫁,不书后夫,以惩失节。
    收别家或外姓为子者,书继子某,并明其族别宗派。《余姚孙境宗谱》甚至同意“族内有贫不能娶,租典他姓妇生子者,通权达变,圣人不废,经公祠议决,准作嫡嗣,以延先绪,但于本人名下写明循俗从某氏生几子字样识别之。”不过有相当多的家族不许收外姓为嗣子,如《云阳幸家巷孙氏宗谱》明确规定:“异姓不得入谱,是乱我宗族也,如无子者,由亲房人继;亲房不能,由远房立继;再立不下者,同谱侄辈,年龄相当可也。”出继外姓者,便不书其后人。安徽黟县古筑孙氏家谱规定:“凡义子、赘婿为子者,凡娶再醮妇因抚其前妻之子者,凡出继他姓者,凡为僧道及卖为下贱者,并不书。至妇人亡夫改嫁者,亦不书。”余姚孙境宗谱这样规定:“有赘居外姓,或随母出为他姓养子者,除作仆奴及倡优隶卒,永禁入谱外,其愿归宗者,细查源委,许其入谱。”
迁居要书始迁某处,后又迁某处,以明本族之分支。
    宗谱一般20年或30年一小修,50年或60年一大修。有靠富家所捐田亩作为修谱义田,也有向富户族众募捐,或按族人计丁摊派款项,而将所得有关产业、款项,派人经营生息以建祠、修谱。所修谱分有数十份,各家族领有一谱,填注编号,敬慎收藏,遇每年祭祖之日,将谱送祠逐号查验,以举行隆重的祠堂读谱仪式。不得托故推诿,不如期送祠,违例则有罚;如有盗卖,查出合将领谱者议逐出族;如有遗失,要向族长说明原由,然后销除谱号。
    三、家世溯源与虚构
    家乘族谱一般在其序言部分,就会开始交待其家世渊源,而后面的世系图表是详尽地将本家族的上古、中古,乃至近代世系一一排列出。其可信度如何呢?自然需要进行一些考辩,以孙氏家谱而言。其可信度如何呢?自然需要进行一些考辩,以孙氏家谱而言,一般唐宋以后的世系较为详尽,也渐趋可靠。
    《新唐书》卷95道:“言李悉出陇西,言刘悉出彭城。”查今天所存之孙氏家谱,同样也存在“言孙悉出乐安、富春”之趋势。孙氏家谱在溯祖归宗叙说家世渊源方面,绝大多数都认“山东乐安孙氏”为源头,以军事家孙武、吴大帝孙权为其先祖,许多谱系还一直上溯至“大舜”。如浙江《富春瓜邱孙坻宗谱》“孙氏生世源流补要”及所载孙权的“天子自序”、《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孙氏源流”、《燕兜孙氏宗谱》“姚江孙氏世谱经略”、《肖山湘湖孙氏宗谱》“孙氏源流考略”、《浦阳孙氏宗谱》“孙氏渊源”、安徽《仙源岘阳孙氏族谱》“孙氏谱原备叙”、《苍基孙氏族谱》“乐安孙氏流系图考”、江苏《斜河孙氏宗谱》“上古世系图”和“乐安世系图”、广东《香山县左步头孙氏源流考》等。
    其上古世系,从“大舜之裔”的虞遂父到其十世孙、为周陶正之官的虞阏父,和其子、建立陈国的胡公满,再到其十余世孙、逃奔齐国的陈完。这一世系之排列大多是据《史记•陈杞世家》诸史籍。其乐安世系,从陈完的五世孙陈书赐姓孙,食采乐安,再经孙武、孙明、孙膑,,乃至孙钟、孙坚、孙权家族,直至南北朝、隋唐时诸孙氏家族,都基本抄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有关世系。前已论述,该世系谬误很多而不可靠,致使家谱的这部门内容让人无法信从。就是其中真有孙武之后人,也由于历史悠久无证考稽,已经造成真伪难辨的局面。
    在现存数百种孙氏家乘族谱中,有一些自称是卫国孙氏后人的家族。如《婺东忠孝世家孙氏宗谱》“孙氏源流记”谓:“吾家祖本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卫,至武公子惠孙为卫上卿,因以孙为氏,历年久矣。”《黄墅桥孙氏家乘》“孙氏迁徙各支渊源录叙”谓:“黄墅桥孙氏,系出卫武公、惠孙,子姓遂以字为氏焉。”当然详尽的历代世系已无法复原。作为先秦三大主干之一的卫国孙氏源头,秦汉后广布于河南、山西一带,应有相当繁盛的后裔家族。然而如今,自称为其后代的家族却远少于齐国东安孙氏,这显然是不太合情理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在汉末以后的乱世中,其家族谱系的遗失,及齐国乐安孙氏世系名人的显赫,而使许多家族在后来补写族谱时,大都改换了门庭。
    有意思的是:《云阳孙氏宗谱》百但认卫国孙氏为本族之源头,还排出了卫国孙氏直至明清的历代详尽世系,其办法是将卫国孙氏的世系加在齐国孙书家世的头上,其“孙氏姓氏本源考”在叙述了卫国孙氏世系后说:“林父生二子,长曰蒯,次曰嘉,蒯子恒书,字子占,仕齐伐莒有功,食采于乐安,改孙氏为孙姓。而一改乐安为富春者,盖祖武子也。武子者,恒书之孙,凭之子也。凭公字信端,避齐田乞之乱,徙居鲁曲阜之白塔村。武子字德纯,南游会稽,以兵法说吴王,封昌国公。后又食采于浙之富春,故曰富春孙氏。是则武子者,康书二十世孙,而为惠蔚公四十八世之祖也夫。”其世系图也是如此排列,而后则基本是常见的乐安孙氏世系。谱中将孙书之名改为恒书,不知有何根据,暂且不管。孙林父长子孙蒯,首次出现于《左传•襄公十年》,即公元前563年。而齐国孙书伐莒在公元前523年。孙蒯做孙书的父亲,从年纪方面来看没什么问题,加上其后面的世系将孙膑列为孙武第五世孙的做法,都别具新意。《富春孙氏族谱》“姓氏本源图说”也持上述同样观点与世系排列的顺序。
    当然我们还能找到少数家谱,有相类似的粗线条提法。如常熟《虞邑孙氏宗谱》其“锦港孙氏族谱序”如此说:“孙氏出于姬周之后文王,康叔封于卫,至武公子惠孙为上卿,因以为氏。战国时有孙武、孙膑,其苗裔也。”且不管它将孙武说成是战国时人之误,重要的是卫国孙氏与孙武之间的世系连接问题,由于没有任何其他略具参考价值的史料证实,我们只能将其姑且备为一种说法,以待他日新史料的出现。
    现在已很少能见到自称是楚国孙叔敖后裔的家谱。福建《安溪狮渊孙氏族谱》《柳塘记》《禾山孙氏族谱》《晋江拊田孙氏族谱》《惠安埔塘孙氏族谱》诸族谱,记其祖籍都为河南光州固始县,此地乃孙叔敖的家乡,估计其中应有楚国孙氏的后裔。唐宋之后迁居福建厦门、泉州、惠安、同安、漳州诸地,虽然《柳塘记》自称“康叔苗裔”,然其他族谱中已不见对始祖的追溯,甚至有的连唐宋时期始祖的名讳与已失传。我们看到《江都孙氏族谱》同时尊孙叔敖、孙武诸人为先祖,在其“孙氏重修族谱序”中将孙叔敖与卫国孙氏及孙武、孙膑的家族世系篡为一体,说:“叔敖公系周姬姓之后,封于楚也。公本蔿(wei)姓,隐居乐安郡富春乡,改氏孙姓。……楚聘之为令尹,执政清廉。……武子系其后也,后居齐国”。其将先秦孙氏三支源头合而为一,真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家谱中唐宋时期的中古世系记载,也有不少的问题。一是为抬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有些家谱故意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不顾其人原来的籍贯家世而将当时孙氏名人排成先后辈份,篡成自家祖先世系,造就了极其矛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家族世系。如江苏《荆西孙氏宗谱》、《甲山北湾孙氏宗谱》和浙江《当湖孙氏家乘》、安徽《四安孙氏家乘》等族谱,在其家族祖先世系中,都把宋代的孙氏名人按辈份排列:龙图阁学士、宣国公、太子少傅孙奭,生监察御史、广西转运使孙抗,孙抗生天章阁待制、湖北都转运使孙甫,孙甫生高邮教授孙太初,太初再生龙图阁学士、御史中丞孙觉,就是说从孙奭到孙觉是一个家族五代世系。
    我们来查一下历史:孙奭(962-1033),山东博平(今山东聊城)人。孙抗(998-1051),安徽黟县人。孙甫(998-1057),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孙觉(1028-1090),江苏高邮人。其中唯孙太初无资料可查,其他四人的祖籍分别为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家人。最荒唐的是,将同龄人孙抗和孙甫,列为父子;而孙抗作为孙觉的曾祖父,只比孙觉大30岁。总之,乱拉名人显官为始祖,乃至给一些先祖滥加官爵的现象,可谓层出不穷。
    二是将后裔的迁徙行为转嫁给祖先中的名人,直接将其立为迁徙到本地的始祖,而不惜涂改历史。如《洋溪孙氏宗谱》认唐昭宗时宰相孙偓为先祖,说他“上书因极谏奸臣,夺爵安置余姚,遂居四明。”而《新唐书》本传说他免相后,“贬衡州司马,卒。”湖南衡州离浙江余姚有数千里之遥。我们前面分析的,许多家谱以五代后唐的三司使孙岳为由睦州(今浙江建德县)徙居余姚梅川乡之始祖的说法,实为其后代的假托。
    广西横县《孙沔公族谱》记其宋代先祖孙沔为孙氏迁广西之始祖,也同样如此。1999年修订的山东《蒙阳孙氏族谱》,其序言《白埠(蒙阳)孙氏族考》说,孙沔原籍为山东青州府乐安郡,为孙书的第四十六代孙,生于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2年),少年时随父定居江西,卒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前已论证了孙沔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原籍应为浙江富阳。生卒年应为996-1066年,孙书于公元前523年伐莒,其年纪当在50岁上下,就是说孙书与孙沔之间相差1570年左右,以25-30年为一代计算,二人至少相差63-53代。
    再如江苏《云阳幸家巷孙氏宗谱》称,其晋代先祖孙仕宁迁居浙东余杭县,宋代先祖孙复(992-1057)筑别墅于云阳幸家巷(今丹阳市境内),直至元代皇庆年间(公元1312年),孙宾才率该家族迁去。其“云阳孙氏族谱序”如此记事:“复公字明复,为宋室理学名臣,因过云阳筑别墅于练湖之东,距幸家巷数百步,且治命后人移居此地,乃云阳幸家巷孙坻之始祖。建元皇庆宾公以岁进士授润州学正,历官江西万安县尹署吉安府事,谢组归寻别墅旧址,遵明复公之遗训,而迁于是巷,历今三百余年。”该谱将宋代的先祖孙复立为迁云阳幸家巷始迁之祖,没有具体的史实,其实只是一种假托。
    查《宋史》本传诸史料,及《欧阳文忠公集•孙明复墓志铭》都称,孙复为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而《云阳幸家巷孙氏宗谱》称其家族晋代已迁“浙东余杭”,职属实,其籍贯决不应不改。孙复一生主要在泰山讲学与在开封任职,虽做过几年地方监税、知县、通判之类官,却在虔州(今江西赣州)、泗州(今江苏盱眙)、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陵州(今四川仁寿县)诸地,就是淮河边上的泗州,也离云阳很远。他最后葬于郓州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县),靠近长期讲学的泰山。总之,在宋代有关史料中很难找到孙复会在云阳买地盖房,且遗嘱族人要迁于此地之缘由的蛛丝马迹,且其身世与“浙东余杭”也没有任何关系。这样,孙复是否为其族先祖值得怀疑。
    应该说,宋元以后,及至明清时期,其家谱中的一般世系与相关的迁徙情况,其可信度才稍让人放心一些,尤其是明清时其族由何地迁徙而来之情况,应无须作假。有些家谱只在序言部分对古代先祖略作交待,其世系图表中不列上古和中古世系,而直接从迁徙到此地的始迁祖开始迁祖立世系,颇为真实可靠。如湖南《楚蜀孙氏三修族谱》“楚蜀世系源流记”谓:“吾族自得姓受氏以来,代有迁徙,明以前不得其详矣,故略之。”不过就是在明甭世系中,由于对一些人们已较模糊和不相连贯的史实,或在需要对一些事情进行隐恶扬善处理时,一些家谱依然会采用一种使其“合理化”的虚拟手法,仍需读者加以甄别。

              简目与概貌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孙氏族谱,大多为明清时期的产品。孙氏家乘族谱现虽存有数百种之巨,但分布却极不平衡。从人中姓氏普查的结果看,孙姓分布很广,尤以山东、河南、安徽、辽宁、黑龙江、河北、吉林诸省为多,上述七省孙姓占全国汉族孙姓人口的一大半。然而,我们现在各图书馆、研究所及包括国外所收藏的孙氏族谱,以浙江、江苏省为最,以山东、安徽、福建为次,东北地区还是空白。下面我们例举各区域的主要家谱名称,以窥一斑,凡名称相同而有不同版本和卷数者,这里只录其共同的谱名。
    一、上海市、浙江省
    上海:松江《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松江《烛湖孙氏族谱》,《嘉定孙氏延陵家乘》。
    浙江富阳:《富春龙门孙氏宗谱》,《龙门孙氏谦三十五公派支谱》,《龙门孙氏爱仲三公派支谱》,《龙门智五公派支谱》,《龙门孙氏智七公派支谱》,《富春王洲孙氏宗谱》,《富春瓜邱孙氏宗谱》,《富春甑山坞孙氏宗谱》,《洋涨甑山坞合修孙氏宗谱》,《富春仪凤孙氏宗谱》,《富春仪凤双溪孙氏宗谱》,《东安庄村孙氏宗谱》,《东安昌定庄村孙氏宗谱》
    杭州:《孙氏梅东家乘》,《孙氏宗谱》,《孙氏列代世系表》,《姚江孙氏迁杭族谱》,《钱塘孙氏宗谱》,《武林族谱》
    萧山:《萧山孙氏宗谱》,《萧山湘湖孙氏宗谱》。
    嘉兴:嘉善《乐安孙氏支谱》,《燕兜孙氏家乘》,平湖《孙氏家乘》,《平湖孙氏宗谱》。
    湖州:《菱湖孙氏续修支谱》,《菱湖孙氏长支续谱》,《菱湖孙氏族谱第四支直齐公位下世系》,长兴《孙氏宗谱》,《孙氏先德传》。
    余姚:《余姚孙境宗谱》,《余姚孙境世系谱》,《孙氏世乘》,《姚江孙氏世乘》,《洋溪孙氏宗谱》,《余姚朴树下孙氏宗谱》,《姚江孙氏族谱》,《余姚开元孙氏宗谱》,《余姚兰凤孙氏宗谱》。
    绍兴:《山阴阳川孙氏宗谱》,《会稽孙氏宗谱》,《绍兴孙氏宗谱》,《山阴浦阳孙氏宗谱》,《浦阳槁溪孙氏宗谱》,《山阴天乐孙氏宗谱》,《山阴亭川孙氏宗谱》。
    慈溪:《木咎村孙氏家乘》,《乐安厩山孙氏宗谱》。
    象山:《下沈孙氏宗谱》,《下沈孙氏房谱》,《中沙孙氏宗谱》,《岙底孙氏宗谱》
    宁波、鄞县:《镇海龙头西铺孙氏世谱》,《港口孙氏宗谱》,《蛟川清水桥孙氏宗谱》,《孙氏宗谱》,《甬北孙氏宗谱》,《鄞邑甬北乐安孙氏宗谱》,《鄞县北渡孙氏宗谱》,《四明章溪孙氏宗谱》,《四明章溪孙氏越水公支谱》,《鄞东韩岭孙氏宗谱》,《鱼山孙氏宗谱》。
    奉化:《高街孙氏宗谱》,《孙氏房谱》,《萧镇孙氏宗谱》。
    金华:《中柔孙氏宗谱》,《昆溪孙氏宗谱》。
    兰溪:《乐安孙氏宗谱》,《土见坦孙氏宗谱》,《石塘孙氏宗谱》。
    永嘉:《五云孙氏宗谱》,《永嘉孙氏宗谱》。
    还有:《义乌孙氏宗谱》,《义乌高岭孙氏宗谱》,黄岩《方山孙氏宗谱》,东阳《吴宁婺东世家孙氏宗谱》,诸暨《暨阳孙氏宗谱》,《暨阳北关孙氏宗谱》,嵊县《屏山孙氏宗谱》,舟山《定海孙氏宗谱》,余杭《余邑孙氏宗谱》,桐庐《桐南孙氏宗谱》,上虞《虞邑孙氏宗谱》,瑞安《盘谷孙氏族谱》,永康《华溪厚莘孙氏家谱》。
    二、江苏、安徽、福建省
    江苏常熟:《海虞孙氏族谱》,《常熟孙氏宗谱》。
    南通:《孙氏迁通世系》,《孙氏迁通本支宗系》,《孙氏宗谱图咏》,《新安迁通孙氏宗谱》,《新安草市迁通系稿》,《南通金沙县孙氏二卯堂家谱》。
    吴江:《甲山北湾孙氏宗谱》,《吴溇孙氏宗谱》。
    无锡:《新安孙氏家乘》,《梁溪孙氏宗谱》,《义村孙氏宗谱》,《义村孙氏续修家乘》。
    锡山:《孟里孙氏宗谱》,《港下孙氏宗谱》。
    常州:《竹园孙氏宗谱》,《毗陵孙氏家乘》,《孙氏谱记》,《毗陵巷孙氏宗谱》,《阳湖孙氏谱记》,《芦墩孙氏宗谱》,《黄墅桥孙氏家乘》。
    宜兴:《荆西孙氏宗谱》,《官林孙氏宗谱》,《工文孙氏宗谱》。
丹阳:《云阳幸家巷孙氏宗谱》,《云阳孙氏宗谱》,《富春孙氏族谱》,《云阳前观孙氏宗谱》,《富春当江沙孙氏宗谱》,《严庄孙氏家乘》,《严庄孙坻支谱》。
    镇江:《润州孙巷孙氏重修族谱》,《润州孙氏重修族谱》,《润州岗东当沙孙氏重修族谱》,《润东当沙孙氏宗谱》,《开沙孙氏宗谱》,《丹徒富春孙氏宗谱》,《孙公家乘》。
    江阴:《斜河孙金工宗谱》,《沙洲孙氏宗谱》,《黄桥孙氏支谱》,《澄江孙氏宗谱》。
    江都:《江都孙氏族谱》,《孙氏世谱》,《梁津孙氏家乘》。
    还有:泗洪《桃源乐安孙氏宗谱》,扬中《孙氏家谱》,句容《句曲丁庄孙氏原修宗谱》,涟水《淮海孙氏宗谱》,《涟水孙氏宗谱》,睢宁《乐安孙金工宗谱》,沭阳《大竹园孙氏家谱》,灌南《惠泽孙氏宗谱》,《溧阳孙氏宗谱》,丰县《映雪堂孙氏族谱》。
    安徽休宁:《新安孙氏宗谱》,《新安孙氏支谱》,《新安云溪孙氏宗谱》,《新安水北孙氏合修统谱》,《新安杨湖孙氏宗谱》,《休宁仙林孙氏本宗谱》,《休邑孙氏世系谱》。
    徽州:《星源孙氏宗谱》,《仙源岘阳孙氏族谱》。
    宣城:《宣池富春孙氏宗谱》,《泗安孙氏家乘》。
    桐城:《桐城孙氏家谱》,《孙世愍公后裔世系》,《苍基孙氏家谱》,《棠山孙氏宗谱》。
    还有:寿县《寿州孙氏支谱》,黟县《古筑孙氏家谱》,潜山《储阳孙氏族谱》,怀宁《孙氏宗谱》,南陵《孙氏宗谱》,全椒《南谯孙氏重修本支世系谱》,《泰州延令孙氏族谱》。
    福建厦门:《禾山孙氏族谱》,《柳塘记》,《集美孙氏宗谱》,《孙氏历代谱记》。
    连江:《连邑孙姓康房本派族谱》,《连江拱头孙氏族谱》,《连江拱川鳌江富春孙氏族谱》,《连江拱川富春孙氏福仲房坤派下大者公支谱》。
    泉州:《禾山孙氏族谱》,《孙梦观学士公族谱》,《安溪狮渊孙氏族谱》,《温陵孙氏历代谱图》。
    惠安:《玉塘孙氏开基始祖图考》,《惠安埔塘孙氏族谱》,《惠安王孙氏族谱》,《惠安紫山孙氏族谱》,《惠安玉塘官房家谱》,《惠邑玉塘分派园刊三房家谱》。
    还有:同安《沙溪孙氏族谱》,南安《官桥林兜孙氏谱序》,龙溪《乐安孙氏先代纪念册》,浦城《馀庆孙氏族谱》,德化《乐陶孙氏族谱》,《晋江青阳孙氏族谱》,《晋江田孙氏族谱》,《永春五里街孙氏族谱》。
    三、其他省份和台湾
    山东:临沂《九曲店孙氏族谱》,临沂《解梁孙氏族谱》,临沭《孙氏族谱》,费县《蒙阳孙氏族谱》。
《昌邑道昭孙氏族谱》,《昌邑抚安孙氏族谱》,《安丘邢戈庄孙氏族谱》   淄博《佛村孙氏族谱》,《颜山孙氏族谱》,《般阳孙氏长支家谱》,《南峪孙氏族谱》,《淄博孙氏家谱》,《淄川孙氏族谱》。烟台《福山孙氏谱书》,《张格堡孙氏前街支系表》。

  济南《历城孙氏族谱》,《即墨孙氏宗谱》,平度《胶东孙氏家乘》,蓬莱《孙氏宗谱》,《鄄城孙氏乐安世谱》,《鄄城孙老家孙氏族谱》,枣庄《孙氏宗谱》,峄县《峄阳牛山孙氏族谱》,招远《孙氏族谱》,栖霞《孙氏族谱》,金乡《孙氏家谱》。

    河北:《玉田县孙家矍孙氏宗谱》,《玉田孙氏家谱》,沧州《孙氏家谱》,《宁晋孙氏族谱》,高阳《孙氏家乘》。


    河南:光山《孙氏家谱》,汜水《孙氏宗谱》,荥阳《孙氏族谱》,巩义《孙氏族谱》,《济源七姓八家小史联宗考察记》。


    湖北:《新洲孙氏宗谱》,《崇阳孙氏宗谱》,《兴山孙氏乐安堂支谱》,《蒲圻孙氏宗谱》。


    湖南:辰州《楚南孙氏宗谱》,宁乡《孙氏重修族谱》,宁乡《楚蜀孙氏三修族谱》,湘潭《韶山孙氏谱记》,湘乡《孙氏四修族谱》,祁阳《孙氏续修支谱》,岳阳《乐安堂孙氏族谱》,《醴陵孙氏四修族谱》,《常德武陵乐安堂孙氏宗谱》,浏阳《孙姓氏族渊源》,《浏阳大坪孙氏族谱》,《东安三水孙氏族谱》,《零陵孙氏通谱》。


    江西:南昌《乐安孙氏宗谱》,婺源《湖溪孙氏宗谱》,《万载田心孙氏族谱》,《德安孙氏宗谱》,乐平《秋洲孙氏宗谱》,宁都有:《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宁都南门外直街孙氏族谱》,《雩邑富春郡孙氏七修族谱》,《磨盘孙氏运字铭器公房谱》,《青塘孙氏祭祀始祖芳名祭谱》,《青溪孙氏前房重修族谱》,《青溪孙氏彦文公房谱》。


    广东:中山《孙煌福家谱》,《沙边孙氏族谱》,《香山县左步头孙氏源流考》,顺德《孙氏族谱》,《紫金袁田孙氏支谱》,《紫金上义孙氏族谱》,《紫金中坝孙氏族谱》,惠州《兴宁孙氏族谱》,兴宁《章峰堡孙氏族谱》,《吴川孙氏重修族谱》,陆丰与海丰《榕冈孙氏世系图谱》。


    四川:《阳川孙氏留川世系方谱》,《华阳孙氏家乘》,宣汉《孙氏族谱》,开江《孙氏族谱》,仪陇《孙氏宗谱》。


山西:运城《解梁孙氏族谱》,代县《代州孙氏家乘》,《雁门孙氏家乘》。


    云南:《宣威东屯孙氏族谱》,《宣威榕城孙氏族谱》,《宣威上堡街孙氏族谱》。
    广西:横县《孙沔公族谱》。
    贵州:长顺《水波龙孙氏家谱》。
    海南:三亚《崖县孙氏族谱》。


    台湾:高雄有《孙氏族谱》,《孙公纯直渡台世系表金街》,《山东孙氏世系图》,《孙佑兹家谱表》,《高雄大社孙氏系统图》。台北与苗栗《宁化孙氏族谱》,《乐安孙氏族谱》,《孙氏宗谱》。还有《乐安孙氏族谱》,《惠安玉塘旅台孙氏族谱》,屏东《东安孙氏迁台祖谱》,花莲《孙氏世系图》,永和《禾山孙氏族谱》,《麻原镇孙氏族谱》等。


    四、综合目录与有关资料
    上述家乘族谱的撰修版本、卷数和收藏地方诸情况,可查找以下目录:
    1、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合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本目录收有约180种孙氏族谱,记载了各族谱的撰修人、版本及收藏地,收藏地包括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和各大学图书馆、各地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藏书楼,以及台湾、日本、美国等。
    2、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编《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本目录收有该研究中心收藏的30余种孙氏族谱,记其版本、页数、撰修人等内容。
    3、赵振绩编《台湾区族谱目录》,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会1987年出版。
    本书收录有台湾孙氏族谱20余种,记有谱名、作者、原籍、始祖、现居地等内容。
    4、陆允昌、孙远谋编《中国孙氏世系源流》,白山出版社1999年版。
    本书收录有四部分内容,一总叙,辑录了有关孙氏渊源的谱序24篇。二支谱,辑录了164种孙氏族谱的世系和迁徙、分布情况,涵盖山东、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北、云南、台湾等15个省市。并注明该谱牒现收藏于何处。三碑志,收录了自汉唐至明清历史326位孙氏名人的墓志、碑记、行状、四本传,为孙武、孙膑、孙权、孙中山四人传记。本书的主要价值在第二部分,让人们能够基本上了解这些汉族孙氏家族在唐宋以后的有关世系和大致迁徙分布的情况,由于惟有辑录而没有任何考订,所以只是一本可作进一步研究用的原始资料汇编。后面还附有国内外现存的458种孙氏谱版目录,其中浙江155种,江苏78种,山东31种,安徽和福建各28种,台湾29种,湖南17种,广东133种,湖北7种,河北、山西和四川各5种,河南和上海各4种,贵州、广西和海南各1种,并注明版本、撰修人、收藏地,应是止前孙氏家乘族谱收载较全的目录。

 

二、孙氏堂号

全 国 孙 氏 堂 号 字 辈 汇 编
编辑立辉,元会,庭亮.

“ 堂 号 ”

乐安堂      平治堂       富春堂      映雪堂

主要堂号还有:       

敦叙堂 积善堂 鹤衍堂 嘉会堂 东莞堂 燕翼堂 万石堂 垂裕堂 孝友堂

兵法堂 太原堂 守正堂 边远堂 裕彦堂 燕翼堂 静远堂 绳武堂

敦叙堂 悼叙堂 伦叙堂 敦本堂 可继堂 思本堂 崇礼堂 崇伦堂

报本堂 化育堂 裕彦堂 慎德堂 桂兰堂 敦彝堂 垂裕堂 重裕堂

奉思堂 永萃堂 安庆堂 友于堂   惟诚堂 务本堂 忠烈堂 孙谦堂

彝叙堂 敦睦堂 嘉会堂 种德堂 江东堂 文献堂 世德堂 .......

http://cnsuns.blog.163.com/blog/static/118542190201031411811758/

2010.04-25 更新! 本文有如有谬误之处,恳请众宗亲斧正,不胜感激.!!!

 

 
版权所有:沂河孙氏网 沂河孙氏文化研究会  1

单位地址:沂河孙氏网

联系电话:13869141428 传真: Email:11066650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