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博东方公司客服19048888887
网站首页  祖训族规 族谱研讨 沂州九曲店 淄川般阳 淄博颜山 昌邑道照 广饶三岔 安邱寿光 诸城高密 宗亲联谊 孙境紫气 临沂孙氏 孙氏渊源 访客留言 
滚动公告
欢迎访问《沂河孫氏网》
本网面向沂河流域所有孙姓族人,面向以沂河源头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山东全省、亦可扩大范围至更广的各支派孙姓宗亲。

《沂河孙氏网》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欢迎更多能提供孙氏族谱素材、热心族谱研究的网友加入我们的网站建设队伍。
 
      
本网顾问成员: 

孫  强  孫健瑛  孫卫东  孫茂廷 
孫振义  孫振修  孫景存  孫士卿   
孫善修  孫献田  孫宝银

孫朝勇(站长)13869141428
孫宝存(总编)13563962060
沂河孫氏文化研究群206970106
 
访客留言
[6-10]我老家在山东省临沂
[8-27]欢迎来自台湾孙氏宗
[4-15]您好 我
[12-9]大唐庄孙氏,和海州
[12-5]孙梧宗亲您好:刚拜
[12-5]孙梧宗亲您好:
[12-5]孙梧宗亲您好:
[10-20]枣强县是否还有尚林
[9-25]网页记载的郯城茅茨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8-27]我是济宁孙氏后代,
[3-2]我们这的辈分&nb
[9-4]勿忘在莒
 
孙膑故里的发现及确定

《节录鄄城年鉴》

第一节

孙膑是战国中期伟大的军事家和思想家,著有《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同《孙子兵法》一样被称为“兵学圣典”,其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国度。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自隋唐以来,《孙膑兵法》久不见于世,对孙膑有无其人也产生怀疑,甚至认为孙武、孙膑是一人。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同时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明了历史上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各有兵法传史,使历史上长期争论的难题真相大白,是对孙膑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1988年,在菏泽地区社科联组织下,召开了桂陵之战遗址论证会,经过专家们缜密考察、推论,确定了桂陵之战遗址在菏泽牡丹园赵楼一带,这是对孙膑研究的第二重大突破。会议期间,专家对孙膑故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同菏泽地区社科联主席孙世民研究员切磋商讨,鄄城、郓城一带流传着很多关于孙膑的传说,又是《史记》记载的“膑生阿鄄之间”的地理位置,可为考证孙膑故里在客观上提供地域优势和丰富线索。山东大学王先进教授也曾向菏泽地区鄄城县的领导人写信,认为孙膑故里在鄄城的可能性很大,希望组织调查开展孙膑故里的研究工作。

1990年起,菏泽地区社科联主席孙世民组织人员先后在郓城、鄄城一带深入村庄调查,一是询访传说中的遗物,二是查看庙碑内容,三是翻阅孙氏族谱记载,孙世民先到郓城县水堡乡了解“牛舔碑”。碑已不复存在。水堡乡老农说“孙膑不是这里人,他家在鄄城,那里传说更多”。之后,又到鄄城孙花园寻找亿城寺碑记,仍无所得,寻找族谱难度更大,农村族谱一般不让外人看,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老农,更是视家谱如珍宝,且心有余悸。几经奔波,长时间收获不大。1991年,菏泽地区社科联将研究孙膑故里列为一个课题。同时,鄄城县委、县政府领导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组织专门班子配合调查。县委宣传部、县政协文史委、县史志办、县文化局、县档案局组织人员到鄄城东部一带遍访以“孙”字命名的村庄,鄄城东部几十个以孙家命名的村庄都说孙姓人是从孙老家迁出。6月初,他们再次到孙老家村。此村位于鄄城东20公里,2300多人,95%以上村民为孙姓,村内尚保存有明初建筑的家祠,祠堂中一副撰于清康熙年间的对联:“灉右立宗两千年家声未坠,古鄄分支六十世祠庙犹存。”祠堂中安放着孙氏先辈族长的灵牌,灵牌正中安放着“周齐国军师晋封左丞始祖孙公讳膑号伯灵暨苏夫人之神位”,每逢年节,附近村庄孙氏族人都来此祭祖。经耐心做工作,孙氏族人孙志一献出精心保存多年光绪年间的《孙氏族谱》。谱序中明确记载着孙膑的出生地及其生平事迹。

《孙氏族谱》被发现后,地、县领导非常重视,菏泽地委于1991年7月9日至12日在菏泽召开了“全国孙氏族谱及孙膑故里论证会”。山师大教授安作璋、山大教授田昌五、王先进、郑州大学教授高敏、朱绍侯等66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菏泽地委副书记丁宗山、人大工委主任于法杰,宣传部长潘兴玺到会做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之后,又在孙老家村发现明万历年间的《孙膑传影》和清顺治年间的《孙氏族谱》,在孙花园村发现了明嘉靖三十七年的重修亿城寺残碑和清光绪年间的孙膑画像。1992年1月,菏泽地委再次召开了孙膑故里规划建设论证会,史学、文物、建筑、地方志、旅游文化学创作等方面的近70名专家参加了会议,通过对发现资料的鉴定分析考证,一致认为孙膑故里在鄄城县孙老家一带。其根据是:

1孙老家的地理位置就在阿鄄之间

在史书古籍中记载孙膑里籍的有《史记》和《汉书》,这两部权威性的巨著成书时间距孙膑生活的战国中期最近,因而可信程度最大。《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孙子武者,齐人也,……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于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汉书·艺文志》云:“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齐孙子八十九篇”。唐彦师古注:吴孙子“孙武也,臣於阖闾。”齐孙子“孙膑”,上述引文明确地告诉我们:孙膑是齐人及其出生地在何处,为我们研究孙膑里籍指明了方位。但是,研究孙膑里籍有三点需要搞清:一、孙膑是齐国何时人?“阿、鄄”在当时是否属于齐国?三、孙老家一带是否在阿、鄄之间。

孙膑是齐国何时人。

孙膑的生卒时间史书记载不详,需要从有关史料的记述中分析推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於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生膑。”《新唐书》明确地记载了孙膑是孙武的亲孙子。这与《史记》的记载不相吻合。《史记》云:“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太史公对孙氏的世系关系,这样笼统地说是比较科学的。历史学界认为孙武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8年;孙膑与商鞅、孟轲是同时代人。孟轲受教于孔子的三世孙子思,孙膑辅佐齐威王(公元前356—320年)距孙武死后百余年。如果按一般的世系延续规律,每世相隔三十年左右来算,孙膑是当属孙武的第四代孙。这时在我国的历史上,史学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前475年—221年)。孙膑辅佐齐威王(前356—320年),是战国中期约在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左右这段时间。

2阿、鄄在当时是否属于齐国。

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人。“膑生阿、鄄之间”,在战国中期阿、鄄是否都属于齐国?特别是在孙膑出生前后,阿、鄄是否属于齐国,要尊重历史,以史料为证:

《春秋》载:鲁庄公十三年(前618年),“公会齐侯盟于柯。”杜注:“今济北东阿齐之柯邑,犹祝柯,今为祝阿。”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载:“齐景公时,晋伐阿、甄(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司马贞《索隐》:“阿、鄄皆齐邑”。

《左传》载:“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卫侯自鄄入,般师出。”杜注:“鄄本卫邑,此时已入齐。”

《史记·赵世家》载:“赵成侯五年(前370年),伐齐于鄄。”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威王“九年(前370年),赵伐我,取甄(鄄城)。”齐威王“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鄄),子弗能救。卫取薜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所以烹阿大夫,因鄄属齐邑而不救。

齐威王从严治国,奋发图强。“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囿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惧……,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使”赵不敢东过于河。”这二十余年内,鄄邑当属齐国之版图。(《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自此以后,鄄一直属于齐国。《战国策·齐策》载:“即墨大夫与雍门司马谏而听之,则以为可与为谋,既入见齐王曰:“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入矣。”齐王(建)(前264—221年)是秦统一六国时齐国最后一位国王。

从上述所引史料看,阿、鄄之地不仅在战国中期(公元前380—320年)孙膑辅佐齐威王时属齐国,而且从秦秋末期一直到秦统一中国,基本上都属于齐国,当然,不排除赵、魏、晋等邻国短暂的侵犯、占领。

从地望上来看,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诸侯称雄形势图》,明确地标明了齐国的疆界,今菏泽地区所辖的鄄城、郓城、巨野县,均属齐国,而甄(鄄)邑位于齐国的西南边陲。阿邑位于鄄邑的东北方位,仍属于齐地,两邑皆在齐国。另外,《汉书·地理志》的“宋房心分野”记载:宋景公“灭曹后五世,亦为齐、楚、魏所灭,参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其济阴、东平;楚得其沛。”“济阴郡户二十万二(千)[十]五,口百三十八万六千二百七十人。县九:定陶、冤句、吕都、葭密、成阳、鄄城、句阳、  、乘氏。”齐国若得这几县,其版图将是很可观的,又何止阿、鄄。

孙老家一片是否在阿、鄄之间。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一书所标阿、鄄两邑地点可断其方位。从春秋至汉,鄄(甄)邑座落在黄河南岸,鄄是齐国西南部边陲要镇。正如管仲所说的是“襟带菏济,控扼宋鲁”的兵家必争之地。古鄄邑在今鄄城县城正北15公里处的旧城。阿邑在今聊城地区阳谷县城东北,距阳谷约20余公里。阿、鄄两邑成东北、西南方向,相距约75公里,两邑隔河相望。由此可知,阿、鄄之间的地理方位,大致应在今菏泽地区的鄄城东部和郓城、梁山县的北部,以及聊城地区阳谷县的南部一带,这一带大部分都在菏泽地区。孙老家的地址就在今鄄城东约20公里处,距古都邑约33公里,距古阿邑约60公里,孙老家的地理方位正处在阿、鄄之间。

从以上分析可知,孙膑是战国中期人,阿、鄄又属于齐国,齐孙子——孙膑诞生于孙老家,其地理位置与太史公在《史记》中所云:“膑生阿、鄄之间”正相吻合。

第二节  《孙氏族谱》和《孙膑传影》证明孙膑是孙氏的始祖

1991年6月至1992年1月,在孙老家发现了两部《孙氏族谱》和一幅《孙膑传影》。专家、学者进行了认真地鉴定和详实地考证,一直认为是真实可靠的。

1《孙氏族谱》明确记载孙膑是孙氏的始祖。

对孙氏家族的世袭记述在史书中鲜见。即便简要记之因年岁荒久,隔宗断代,记述不全,族系不接;加之后世支脉繁多,瓜瓞绵衍,寻其始祖实属难题。孙老家的《孙氏族谱》对其始祖——孙膑有着明确的记载。

清光绪年间的《孙氏族谱》有两篇序言,是这样记述的:“查找我始祖讳膑字伯灵本居山左鄄邑黄河故道之边曾辅政于齐与田忌将军并肩齐名官居军师建功立业为齐之栋梁因安家於兹故定名孙老家。”

——“光绪九年仲春序”

“战国齐国有孙膑号伯灵者官为军师,辅政於齐建立奇功是为孙氏之祖也”。

——“光绪十一年孟冬序”

这两篇序言清楚地说明了孙膑是孙氏家族的始祖和孙膑辅佐齐威王建功立业的事迹,以及此村所命名孙老家的历史渊源。这些记载虽然简明扼要,但与历史的记述相一致,符合孙膑的历史业绩。

清顺治十年的《孙氏族谱》也有两篇谱序。

第一篇谱序是这样记的:

“传我始祖讳膑号伯灵者曾为齐威王军师因功晋左丞诞生於兹后世丁繁众多故定名孙老家。”

第二篇序记的更为详细具体,应该注意的是在记述始祖孙膑之时有一段颇为值得称道的文字,现一并摘录如下:

“五季迄於南渡渐以泯没世族相高辅张华胄称系则推本圣哲考牒则攀引王侯不独郭崇韬之附汾阳也而谱不信自此始矣吾家族谱岂敢蹈此哉闻吾姓实孙武之裔膑祖之后膑子胜胜子盖盖子知知子念念子长丰次益益子卿卿子凭以下无传。”

这段文字不仅记述孙氏始祖及其裔袭情况,而且作者批判了那种为光宗耀祖、攀高门弟、依附权势的浮夸作法。主张不崇圣哲、不引王侯,如实地写孙膑是孙氏家族的始祖(因为孙膑是受过刑的残废人,后世因其始祖残疾而犯忌)。作者不避讳如实作序,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孙膑以下近十世的记述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相一致的,这绝不是不谋而合,村人作序,如实写出,不牵强附会,《新唐书》的记载从另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孙氏族谱》是真实可靠的。何况在几百年前续谱时岂能料到今日研究孙膑之故里,族谱记述可信无疑。

另据《濮州志》有“孙膑传”,说孙膑是濮州人(鄄,春秋鄄邑,西汉置县,明洪武二年撤归濮州)。后记有“苏尚书督兵塞上,尝刻其兵书而试之,盖有用之才也。”《孙膑兵法》自隋以降,已不见著录,而明兵部尚书苏祐(鄄城人)却刻其书而用之,说明在孙膑故里仍传有其兵法,这又是对孙膑故里的间接证明。

从以上《孙氏族谱》和《濮州志》的记载看,绪论是明确的:孙膑是孙氏的始祖,其故里就在孙老家一带。

2《孙氏族谱》记述的历史事件符合史实

《孙氏族谱》序言不仅记述了孙膑的出生和生平事迹,而且还记载了孙氏家族在历史动乱中的流离迁徙情况。

A光绪年间谱序载:“传至五代我孙氏被李晋王掠去安之晋洪。”在五代(梁、唐、晋、汉、周)时,李晋王(后唐庄宗李存勖,是唐末晋王李克用之子)占据太原,与后梁争夺黄河流域的统治权,连年混乱,主战场就在当时曹、郓、濮(即鄄城)三州一带。至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春,“帝至大梁,晋兵侵掠至郓濮而还”。同年八月,“晋王自魏州如杨刘,引兵掠郓濮而还,循河而上。”到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李存勖建立后唐,继皇帝位,攻占曹、郓、濮三州,大肆掳掠(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在顺治年间的谱序中也有一句:“至五代同光被掠晋洪”。这与历史事件完全相符,孙老家的孙氏就是这时被李晋王掠去山西安之洪洞县的。

B清光绪年间谱序曰:“传至岳祖因避金季之乱复迁回山左鄄邑孙老家。”金末(公元1230—1233年),蒙古军事壮大,野心勃勃吞并中原,驱兵攻金,山西处于战乱之中,民不聊生,孙氏为避战乱,复迁回孙老家故地。这和清顺治年间谱序所记:“宋末金蒙之乱吾四十八世祖讳岳为避兵灾复徙山东左鄄左灉右红船之阴”是相一致的。

C清光绪年间谱序云:“咸丰四年洪秀全之乱我伯讳汉水者怀谱逃至红船。”咸丰三年(公元1853)五月,洪秀全、杨秀清派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精兵自扬州出师北伐,抵天津受阻。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天国又派夏官正丞相黄生才、副丞相曾立昌等北伐……四月占江苏丰县,北入山东境,连下金乡、巨野、郓城”,路经鄄城北上。(见《太平天国史》)。当地居民难免遭受兵乱之灾:孙汉水就是在这次战乱中怀谱逃至红船镇的。此谱所记历史事件,经查证与史料记载完全相符。证明《孙氏族谱》所记属实。

3《孙氏族谱》记述孙氏宗脉绵衍悠久,孙老家是孙氏家族的大本营。

清光绪年间族谱中的首页有一幅对联曰:“灉右立宗两千年家声未坠,古鄄分支六十世祠庙犹存。”这幅对联与孙氏家祠的对联是相同的。对联中的“灉”字一作灉或雍,古水名。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曰:“雷夏即泽,灉沮会同。”《伪孔传》云:“雷泽,泽名,灉沮水二水会同此泽。”《括地志》、《元和郡县志》载:“唐时犹有雍水在雷泽县(今山东菏泽东北)西北,会同沮水流入雷夏泽。”可见古灉水经菏泽西北、鄄城东北部流入菏泽东北部的雷夏泽。孙老家在灉水之右。光绪十一年续谱距战国中期已有二千余年‘灉右立宗两千年家声未坠’,从孙老家的地理位置和续谱时间上来看与古籍记载和历史发展是相吻合的。从战国中期孙膑始到续此谱时,孙氏家谱已分支繁衍到六十余世。“古鄄分支六十世祠庙犹存”,人口衍续发展的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现今孙老家一带的孙氏世系已发展到七十八世,孙氏家族的世系发展与孔氏家族的世系发展脉络都清晰可辨,这毫不奇怪,这是因为孙氏家族的始祖孙膑如同孔氏家族的始祖孔子一样,都有明确记载所认定的。

至今孙老家仍不失古朴的村貌,东西走向的大街高低不平长达足有二华里。小巷长短不一,房屋座落不齐,新旧相杂。村中有一座不知何时建起又多次修复的古老祠堂,里面供奉着孙膑及其苏夫人的牌位。全村有七百余户,近三千人,各家各户虽然都独立生活,但亲密的宗族关系犹如一个网络把全村的人联系在一起。整个村庄就像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据谱记载,历代从孙老家先后迁徙的村庄,仅分布在鄄城、郓城、梁山(济宁地区)阳谷(聊城地区)、范县(河南省)、丰、沛县(江苏省)和辽宁沈阳的就有近二百个。各村之间平时不断往来,每到年节,周围村庄的族首、长辈按照传统习俗到孙老家家祠祭祖,孙老家是孙氏家族的大本营。

4《孙膑传影》为确定孙氏的始祖又提供了铁证。

《孙膑传影》是在孙老家村发现的。保存《传影》的是老农民孙纯武。据孙纯武说:“四十年前我大爷爷当着我父亲的面把《传影》交给我,在接《影》时,他严肃地对我说:‘这幅《影》是咱孙家的始祖——膑公老祖宗,是咱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从我算,向上数五辈都当里长,把影当成命根子保存,我把影传给你,你一定要尽心尽意地保存好,千万要记住:世世代代传下去,’我牢记爷爷的教导,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影》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孙膑传影》是在古老的精棉布上绘制的,布长二点二米,宽九十三公分,周围用绫子镶边。《影》高七十二公分。孙膑端坐在双轮车上,神采奕奕,长髯飘拂,左手掐指运算,目光慈祥,而又深远,好像在筹划着决胜千里之外的战争,胸有成竹,悠然自得。《影》后配有远山近树,浓淡相宜,整幅画面既协调幽雅而又空旷深远。《影》的左上方篆书:“始祖膑公传影”六个大字,下面书写的是绘制时间:“大明万历年岁次乙卯端月”(即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由于此《影》年岁深入,整幅画面已呈淡黄色。

考古研究员关天相等一批专家,对《孙膑传影》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认为此《影》有三大特点:一是从棉布的质地、厚度、宽度来看,属于手工织的棉布;二是从人物的相貌特征和服饰穿着来看是属于战国时的形象打扮;三是用绫子镶边而画在棉布上,说明当时的棉布比绫子贵。而且画工技艺不凡,人物神形兼备。他们还从《传影》上所书的篆字推测这幅《传影》不是明朝创作的,而是根据以前的《传影》绘制的。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历经四、五百年的兵灾水患、桑沧变化,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能够保存下来的这些史料,非常珍贵,族谱和《传影》的本身为考证孙膑故里提供了铁证。

 

第三节    孙膑墓址近距孙老家

孙老家北五公里许有孙花园村。孙膑晚年曾隐居于此著书立说,去世后葬在孙花园村东北1.5公里许的亿城寺前,尽管岁月已久,地形变化,今非昔比,但大体方位已定。

重修亿城寺残碑:1991年年底,在孙花园村发现记载孙膑墓址的残碑和出土战国时期的铜戈、铜箭、齐刀币等大批文物。

残碑身高二点七米,宽零点九米,厚零点二一米。碑文久经风化,剥蚀严重,但细辨内容尚清。“重修僮(驿)城寺碑记”中开始就明确记载孙膑墓址:“灉右水堡之阳旧有驿城寺□□区”□□□“孙膑墓址深邃”。接着记述旧亿城寺的规模和重修意义。此碑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立,原在驿城寺大殿丹墀之东。

专家、学者对残碑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和考证,认为碑记首先记孙膑墓址,这说明修建亿城寺与孙膑是有直接关系的,据当地群众说,亿城寺原叫驿城寺。孙膑隐居在孙花园后,齐国的文官武将经常来看望他,因随从较多,特在此处建驿站,提供食宿,以后逐渐演变成为驿城。孙膑逝世后,齐王念其功高,常派使臣前来祭祀,于是,把“驿城”改建为“驿(亿)城寺”,寺内有供奉孙膑的大殿。到北魏时,佛教盛行,寺又扩建,仅石雕佛像就有万余尊,僧众达五百余人。可见规模之大,以后,随时代变化,此寺规模大小有所不同,但供奉孙膑的大殿却一直保存着。因为此寺的建立与孙膑有关。

1祭祀孙膑的“觉立”和尚还健在。

“觉立”和尚年近八旬,对寺内的生活记忆犹新。他说:“我们孙氏家族,一辈要有一人出家到驿城寺当和尚,就是为了祭祀始祖孙膑。据我的祖师爷方纪说:‘原来驿城寺祭祀孙膑必须由姓孙的人主持,代代相传,已成为我寺规矩,每年清明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孙膑逝世日),都在驿城寺前孙膑墓址设棚摆供,挂上始祖的像,举行祭祀仪式,僧人念经超度。’我记得给始祖膑公超度时是这样说的:‘僧人进灵棚,手托两部经,一部超西天,一部度孙公。’这与一般人的超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死者的超度是:‘僧人进灵棚,手托两部经,一部超西天,一部度亡灵。’只有给始祖超度才用‘孙公’二字,以表示崇敬。我是孙氏家族来驿城寺的最后一个僧人,法号‘觉立’。15岁出家,1946年33岁还俗。”

从觉立和尚的叙述可知:亿城寺历代和尚都在寺前祭祀孙膑,祭祀孙膑的事实,是对残碑记载孙膑墓址的很好印证。

2祭祀孙膑的画像已发现。

《孙膑画像》是1991年11月,孙花园村孙学义老农献出来的。据他说:“解放前夕,驿城寺已破旧不堪,见大殿内还供奉着始祖的画像,我怕丢失,便把此像拿到家中保存起来。”这是一幅站像,孙膑手拿拂坐,飘飘欲仙,像高一点七米,宽一点五一米的白棉布上,画像的左上角写着“孙氏始祖”四个大字,右下角记有“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丁未孟冬戊辰”的绘制时间。据觉立和尚说,他当年在驿城寺祭祀始祖膑公时,就是挂的这幅画像。

3鄄城一带孙氏的祭祖风俗与众不同。

农村祭祖,一般是在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进行。而孙花园一带孙氏家族却与众不同。他是在农历八月十八日祭祖。据说,这一天是孙膑的升天日(逝世日)。每年的八月十八日,临近孙氏村庄的老少集聚在孙膑墓前焚香摆供,虔诚祭祖,以尽孝心,年年如此。在封建社会,还有些清规戒律,为悼念始祖,在这一天不准办喜事。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始祖升天    八月十八    男不成亲

女不戴花    子子孙孙    牢记心窝

另外,原驿城寺保留的柱础上,刻有孙氏家族捐款修建驿城寺的名单,落款时间是:“大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八月十八日”。很明显,落款孙膑逝世日的时间,就是为了纪念孙膑。

从残碑记载、历史和现实的祭祀传统来看,孙膑墓确在驿城寺前面。

以确凿的史料做基石,结论就水到渠成,鄄城县孙老家是孙膑故里。

孙膑故里确定之后,国内外史学界,新闻界也非常重视,竞相撰文报导和转载,国内外800多家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相继做了报导,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李德生、彭冲、耿飙、张爱萍、杨得志、杨成武、迟浩田、赵志浩、高敏、孙其海、朱绍侯、关天相、霍印章、黄朴民等专家学者及台胞黄文瑞、日本友人杉杉晃一等万余名政、军、史、考古、方志等方面的领导人、将军、专家及海内外友人,孙膑后裔接连到孙膑故里考察指导,旅游观光,谒祖恳亲。

 
版权所有:果博东方公司客服19048888887  1

单位地址:果博东方客服电话,果博东方客服,果博东方公司开户

联系电话:19048888887 传真: Email:11066650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