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镗(1520~155(1522~1554)坪上镇大铁牛庙村人。年轻时善骑射,“为人负气不羁”,“ 有四方志”。后到莒州府做吏员,因在选拔官吏时未能升迁,按惯例得一“省祭”称号回乡。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到苏杭一带经商。适值倭寇掠犯苏、松地区,官军屡战屡败。松江知府张贴告示,招募义兵,抗御倭寇。孙镗谒见郡守,力陈投军平倭忠心报国之志,当即献出经商的钱财,以助军饷。郡守为他的爱国热情所感动,答应他的请求,将他荐给松江府参政翁大立。翁命孙镗比试刀马武功。镗所用双刀,常人不能举起,而他却运刀如鸟翼搏空,骑马射箭更是“超绝异伦”。翁喜出望外,连喊“ 壮士”,并亲自为孙镗斟酒,勉励他拼力平倭。不久,苏松兵备副使任环率军平倭,寡不敌众,部下向府中告急,镗奉命救援,杀退倭寇,救出任环。此一战使孙镗名闻吴中。后孙镗派人回到故里,将家中的钱财拿出来资助军饷,并招募乡中豪杰从军平倭,壮大了抗倭力量。一时倭不敢犯,民得安居乐业。 嘉靖三十三年(1554)春,倭寇突犯松江府西,烧杀掳掠,直逼松江府。孙镗闻讯而起,高喊:“是可蹙而擒也。”遂率兵数名,飞驰倭营,苦战一天,箭尽弓断,援兵不至,只好撤退。当退至石湖桥时,倭寇伏兵突起,孙镗不幸坠马落水,被倭寇用长矛刺中腹部,壮烈殉国。敌退后,人们用战车把孙镗的遗体运往松江府城。途中,道旁站满了为这位抗倭民族英雄送行的群众,人群中一片哭泣之声。 孙镗为国捐躯后,嘉靖皇帝于三十四年敕赠孙镗为光禄寺署丞。其父孙子孝封署丞,母朱氏封太安人,妻郭氏封儒人。赐孙镗御葬于大铁牛庙孙氏祖茔,建祠祭祀。 1992年大铁牛庙村孙氏家族捐资30多万元,在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新建孙镗纪念堂。院内置有雕塑、碑林、亭阁等。堂内设有孙镗官服坐像、圣旨复制品和展现其业绩的大型彩色壁画。 4)明代民族英雄。字金堂,莒城(今山东莒南县)状元坊人。初为掾曹 孙镗纪念堂坐落在坪上镇大铁牛庙村村东,是1992年由孙氏家族的后人为纪念明代嘉靖皇帝御批的民族抗倭英雄孙镗,捐资30余万元重建而成,占地约6亩,南北长80米,东西宽46米。 孙镗,坪上镇大铁牛庙村人,明朝抗倭英雄,年轻时弃官经商后从军,捐献家资,招兵买马抗击倭寇,殉国时年仅34岁。因抗倭功名显赫,嘉靖皇帝御封其为“光禄丞”,并封其母为太夫人。 孙镗纪念堂坐北面南,迎门神龛(kan)上有孙镗塑像,塑像像一副温文尔雅的文官装束。馆内墙壁上绘有孙镗业绩的壁画。纪念堂前,孙镗的大理石雕像顶盔束甲,手握剑柄,目视长空,英姿勃勃。院西立明朝嘉靖三十三年加封孙镗的诏书石碑和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加封孙镗父、母、妻、子的诏书碑刻,还有来自江苏省几个市县的孙姓后裔,为其树的数十座碑碣。
在孙镗纪念堂前,有一块公元900年时坠落的陨石,因外形卧牛而称之为铁牛。1985年南京大学教授王鹤年、储同庆通过研究资料和化验样品,证明“铁牛”的确是“天外来客”。铁牛陨石长1.4米,宽0.8米,体积0.7立方米,重量约4吨,含铁量在70%左右,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铁质陨石,“铁牛”陨石通体呈褐色,半隐半露,南北而卧。从北端看,铁牛高扬,牛首露出地面约70厘米,牛身中间部位略低,距地面上约40厘米形成完整的牛背。南端又比中间部位略高,高出地面约50厘米,为牛臂。大铁牛庙村村名由此而来,有“先有铁牛后又村”之说。今天,在大铁牛庙村仍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摸摸铁牛头,一辈子不犯愁,摸摸铁牛腚,一辈子不生病”。 
孙镗塑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