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族,家有谱。水源、树根、人族,都是自然生就的,家谱却都是后人编写的。一个家族发展到较大的规模才编写家谱,正如一个人活到较大的岁数才追问自身的历史。回忆难免错漏,传说更易失真,记载不全可靠。就是说,谱常有误。如果能详细地理清脉络固然极好,但是因为盲目地求全求清而错认祖宗也荒唐可笑。所以我想,能记几辈算几辈,说清多少算多少。接不上大家谱不要紧,编个小家谱也很好,总比冒冒失失地接错了更靠谱吧。 不知为什么,我们庄头孙氏手里没有家谱,也没听说“文革期间家谱被烧”的事情。听说文革之前有来联系续家谱的,但是不知为什么最后也没续上。 我(熙让)听我父亲(春业)口述,他(春业)听我爷爷(成玉)口述:明代洪武年间,祖先从枣强县迁居山东青州。初有四兄弟龙、豹、虎、熊。我们这一支是熊爷爷后人。祖上先后在安丘汶河沿岸的凌河、下埠、井戈庄、韩家村、赵家村、庄头居住。我们的堂号是爱松堂。我们和凌河孙氏是一家子。我们排辈的字序是:渔树炳垣钟,衍业熙垂键,法桓烈埼镇,济格焕尧铭(渔树炳垣钟,衍业熙垂键,法桓烈埼镇,济格焕尧铭)。排辈字序规则是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一些字的五行属性在简化字上看不出来,要看繁体字才行)。 我(熙让)见井戈庄村口石碑载:【据考,明洪武年间,孙氏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在村中井上建一小阁子,取名井阁庄。后演变为井戈庄。1959年修牟山水库时由库内原址迁此,仍用原名。关王乡人民政府立,安丘县地名委员会监制,一九九一年十月。】 据孙氏家族网孙氏博客孙熙军博文《山东安丘凌河孙氏字辈谱》记载:【清干隆年间举人瑞符字辑五创立了行辈字十个:汝树炳垣钟,衍业熙垂鉴(汝树炳垣钟,衍业熙垂鉴)。从十五世起排汝字辈。清光绪晚期邑庠生锡芬字芳晋再拟行辈字十个:法桓烈圻镇,济格焕尧铭(法桓烈圻镇,济格焕尧铭)。到二零零四年为止,凌河及邢戈庄已到二十七世烈字辈。于是孙氏族人保业同安丘第一、第二中学校长等人续拟行辈字三十个:江松然培录,海柏照基钦;湘桂炯堃钺,淦椿煜增钊;泽林煇致镜,润根耀堂锦(江松然培录,海柏照基钦;湘桂炯堃钺,淦椿煜增钊;泽林辉致镜,润根耀堂锦)。】 据孙氏家族网孙氏博客孙熙军博文《山东省安丘凌河平原孙氏族谱源流序》记载:【凌河孙氏始祖公美属妫姓孙氏一支,兵圣孙武的后裔。洪武二年由河北省枣强县上林村奉诏迁来安丘刑戈庄。公美生二子士贤、仲贤,士贤又迁凌河,后称凌河孙氏。仲贤的后人称刑戈庄孙氏。士贤有四子:福、禄、寿、禧。凌河孙氏是福的后人。禄、寿、禧的后人分居于凌河周边地区,各自有谱。】 据网易网九曲店孙宝存的博客博文《元末经枣强迁山东各地孙氏2013.12.6博山论坛会议公告》:【第一次会议与会人员(博山孙万春、博山孙赛华、诸城孙常海、昌邑孙奎章、临沂孙宝存、莱芜孙汉平、博山孙肇地、张店孙燕毅、博山孙兆昧、青岛孙强、广饶孙中生、莱芜孙利彬、博兴孙孟海、广饶孙孟悦、昌邑孙乃福、博山孙丰学)达成共识:元末明初经枣强上林村迁山东道昭孙氏、颜山孙氏成功找到族源是余姚孙家境,证据充足;孙家境修谱委员会经过三个多月的慎重考证,对此结论非常认可。元明间经直隶枣强迁发山东各地的军户,基本都是一个源头:浙江余姚——元末随军北上——屯兵驻扎于枣强——明朝建立,后为躲避明军搜捕不敢群居,故分迁山东各地。】 又据网易网九曲店孙宝存的博客所载青岛孙强(“元末明初经直隶枣强迁山东孙氏历史文化论坛”总召集人)撰文《再考山东昌邑道昭、淄博颜山孙氏源流》:【昌邑道昭、淄博颜山、安丘邢戈庄凌河、安丘王家庄、安丘伏戈庄、淄博般阳、青州郑母镇等,还有分支居昌邑抚安、寿光道口、广饶三岔、诸城相州、博兴崇德庄、博兴王文庄、临沂九曲店、高密西三里等等的孙氏支系,还有孙爽后裔,均为元末明初经枣强迁此,同宗同族……在元末至正年间,全国各地几十支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纷纷揭竿起义抗元,元朝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居浙江余姚的左丞相中书令爽公临危授命征士于余姚,起兵北上镇压红巾军保卫朝廷。吾始祖思恭、克让二祖就在此时告别了父母妻子儿女随军北上,后兵败于直隶南部,同去余姚孙姓兄弟爷们活着的几十人流落驻扎在直隶冀州枣强和武清,形成了几个小村落。其中很多是余姚孙家境的上林派和武清派,枣强上林村因余姚孙境上林派部分军户落居枣强避难而得名。为什么元末余姚孙境的军户会落居于冀州枣强呢?我(孙强)认为或许是因为余姚孙家境始祖岳公之故乡在直隶冀州的缘故吧!为保存势力,不久又奉命迁发山东乐安,因乐安地区不是战场,这些人在此安居生活了几年,休整部队,繁衍后人。至元明朝代更替后,明军开始搜查流散的元军残余势力,他们已经无法再回到故乡余姚。为了保住性命兄弟爷们隐姓埋名,商定对外不公开来自浙江余姚和军籍身份,只承认是直隶枣强迁民。为各保一方血脉,思恭、克让兄弟还有其它同宗兄弟爷们换民装由乐安秘密各自分迁山东中北部各地。思恭祖其同僚满公战死沙场后,思恭续娶满公之女,生次子恕字近仁,满公夫人思恭之岳母随之迁居昌邑道照里。克让祖亦后娶何氏再生三子:岳住、童儿、庐儿。明洪武二年思恭祖继迁至昌邑道照庄,明洪武三年克让祖继迁至青州东南隅孝夫乡之颜神镇(今淄博博山区)。】 又据孙强撰文《再考山东昌邑道昭、淄博颜山孙氏源流》引安丘邢戈庄、凌河孙氏民国年间的(家谱)同宗小序记载:【吾祖自枣强县上林村而来,共兄弟十三人,同堂兄弟八人,富、贵、荣、华、宽、洪、简、重,是也。富居博山颜神镇,贵居乐安三岔庄,荣居博兴崇德庄,华居博兴王文庄,宽居蓝山九曲店,洪居诸城大嵩后移相州,简居苏戈庄,重居高密王家庄。又兄弟五人,思恭、斗恭、致恭、公美、继先。思恭居昌邑道昭,斗恭、致恭居高密王家庄,皆无所考;公美居安丘邢戈庄,是吾孙氏之始祖也。生二子,长仲贤,次士贤,士贤后居凌河,实吾先祖之苗裔也,继先居昌邑抚安里。吾祖兄弟共十三人,彼时各居一方,后世子孙原籍茫然而莫辨。】其后有孙强点评:【安丘邢戈庄孙炳震老先生在民国年间撰写同宗小序时,考证了一些支系族谱后,把克让之孙“富、贵、荣、华”、“宽、洪、简、重、勇”堂兄弟,误认为元末明初迁山东始祖。又考证“思恭、斗恭、致恭、公美、继先”是五兄弟很有欠缺,并混为兄弟十三人,并且还漏掉一个“勇”祖,可又有什么证据证明“思恭斗恭致恭公美继先”是兄弟呢?此论断由于考证浮浅,已经误导后人有百年有余!安丘邢戈庄凌河老谱记载始祖失名,也是孙炳镇老人修谱时,为其始祖追拟名讳“公美”,实际此做法对后人上接族源带来很大的麻烦,就是找到原籍老谱,明明始祖真名字就在老谱上,后人因为只知追拟的名讳,也不会相认的!】 这就是说,现在邢戈庄、凌河的孙氏家谱上关于始祖的一些说法,被青岛孙强等山东孙氏研究者认为是追拟的、错误的。 《再考山东昌邑道昭、淄博颜山孙氏源流》由孙强撰写于2012年壬辰盛夏,修改于2013年癸巳深秋,考证人有孙强、孙奎章、孙宝存,共识人有包括安丘邢戈庄凌河“公美后人二十一世”(二世迁凌河支)孙宝业在内的山东各地孙氏代表三十一人。所以这篇文章是很重要的研究成果。我(熙让)相信孙强等三十二人的研究共识。虽然这篇文章里没有“龙豹虎熊”四兄弟的信息,但是对我们庄头孙氏追根求源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不求详尽明细的确定,不求“无缝对接”的完整,只求把能够说清的说清。说不清的问题留待以后求索思考,决不硬搞超出证据的答案。依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我们可以相信:我们庄头孙氏和凌河孙氏是一大家子,但说不清炳字辈以前的世系;我们和元末明初经直隶枣强迁山东的孙氏是一大家子;我们和兵圣孙武是一大家子。我们不能乱说某个孙氏大名人是我们的祖先。“天下无二孙”是一句拉近所有孙氏感情的老话,但是姬性孙氏、芈姓孙氏、妫姓孙氏、子姓孙氏、荀况孙氏、其它赐姓和改姓的孙氏,毕竟还是有不同的祖先。依据孙强等三十二人的研究共识,我们是妫姓孙氏。 “天下无二孙”是一句拉近所有孙氏感情的老话,但是姬性孙氏(周文王之后)、芈姓孙氏(孙叔敖之后)、子姓孙氏(比干之后)、妫姓孙氏(孙书之后)、其它赐姓和改姓的孙氏(荀况之后、夏侯婴之后等等),毕竟还是有不同的祖先。例如:清朝满洲八旗孙佳氏集体改姓孙氏。因此,我们不能乱说某个孙氏人物是我们的祖先或宗亲。依据孙强等三十二人的研究共识,我们是妫姓孙氏,也称乐安孙氏。 据司马迁《史记》、孙权《天子自序》、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有关家谱,舜曾居妫河(今北京延庆县),以妫为姓。周武王追封先贤遗族,舜之后裔妫满封于陈地,卒谥胡公。后陈厉公之子陈完因内乱奔齐,改姓田氏。田完五世孙无宇次子书字孙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即以孙占之字受姓孙氏,采食乐安。书生冯(凭),为齐上卿。冯(凭)生武,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武生明,封富春侯。其后裔有吴帝孙权、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 攀龙附凤错认遥远的祖宗,不如老老实实珍惜眼前的亲人。今后但凡有知道错记的、漏记的、新生的,都要各自纠正补充于《庄头孙氏世系表》空白之处,以待续编修订。 2014-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