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起源 孙姓由来已久,姓源众多,据史书记载,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孙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位,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2位。 孙姓的得姓始祖为: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孙姓起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 卫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於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又称孙仲,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2、源於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 孙叔敖,字孙叔,他这一支的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孙叔氏,后来去掉叔字改为孙姓。 3、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 帝舜曾居妫,於是就姓妫,成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贤遗族,找到了舜的后代裔孙敬仲,把他封在陈地,世称陈敬仲。敬仲四世孙名无字。生子名书,在齐国为卿仕,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於乐安。后齐国内乱,孙书的子孙奔往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孙姓世居富春,至汉末有孙权,为吴国大帝。 4、出自复姓侯氏。 据《汉书》载:“夏侯婴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有孙氏。” 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君王汤王的后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纣王所害,子孙避难隐姓,因本为王族之子孙的缘故,就改为孙姓。 孙姓又出荀姓,是战国时著名学者荀子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西汉宣帝名刘询,以同音之故讳荀字,诏令天下荀姓改为孙姓。后来,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一支。 5、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6、出自田氏。 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唐代时期,中原的孙氏曾经两次向福建移民。 7、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8、出自他族改姓。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乐安孙姓渊源:黄帝至田氏始祖田完之世系 “黄帝——舜帝——妫满——田完”之间的世系 黄 帝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舜 帝

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 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姚、虞、陈、田、胡为“妫汭五姓”。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妫 满

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的后裔妫满。 武王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在河南淮阳)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 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姚、虞、陈、田、胡等姓皆为其后裔。 田姓始祖--田完(敬仲)

田完,春秋时陈厉公佗之子,卒谥为敬仲,故又名田敬仲。 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敬仲避祸出陈如齐,史称“完公奔齐”,齐桓公赏其才欲拜为上卿,完公拒而不受,而改授为工正,封其食邑于田邑,因封地似“田”,又“田”与故国“陈”古音近,完公遂改田姓,是为田氏得姓始祖。
黄帝至田完世系: 黄帝(1世)→昌意→颛顼→虞幕→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帝(10世)→商均→箕伯→强余→虞颉→虞思→有龙→寿旰→叔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寿固→敖→胜→元捷→偃→姑猛→公允→蔺→慎叔→野→无执→菑→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妫满(43世)→皋羊→突→围戎→宁→孝→灵→燮→圉→佗→田完(53世)(黄帝第53世孙,舜帝第43世孙,妫满公第10世孙田完,卒谥为敬仲)。 附:另有一种世系为: 黄帝(1世)→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帝舜(9世)→商均→箕伯→强余→虞颉→虞思→有→龙→寿旰→叔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寿固→敖→胜→元捷→偃→姑猛→公允→蔺→慎叔→野→无执→菑→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妫满(43世)→皋羊→突→围戎→宁→孝→灵→燮→圉→佗→田完(53世)(黄帝第53世孙,舜帝第43世孙,妫满公第10世孙田完,卒谥为敬仲)。 与前区别:少“虞幕”,而把“有龙”拆分为2代。 本帖第2种自黄帝传9世至舜帝世系 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 第1种十代世系学说: 黄帝-昌意-颛顼-幕-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 《左传·昭公八年》注曰: “幕,舜之先,瞽叟舜父,从幕至瞽叟无违(天)命”。又《史记·五帝本纪》考证云:吕梁碑,刘耽作,碑中叙纪虞(舜)帝之世(系)云:“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瞽叟生舜”。《国语》、《左传》等历史的书籍都有记载“虞”的始祖是“幕”。所以田氏世系自黄帝至舜帝,应以十代为合理。因此也可断定司马迁在撰写舜帝世系时,颛顼之下漏了一代“幕”字。 “有龙”为一人为众所认可.....也是大多家谱所载........ 10世说,左传、史记记载无矛盾;9世说,史记前后记载有异。故采第1种世系。 田公完(敬仲)为黄帝53世孙是定论,历史没有异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