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博东方公司客服19048888887
网站首页  祖训族规 族谱研讨 沂州九曲店 淄川般阳 淄博颜山 昌邑道照 广饶三岔 安邱寿光 诸城高密 宗亲联谊 孙境紫气 临沂孙氏 孙氏渊源 访客留言 
滚动公告
欢迎访问《沂河孫氏网》
本网面向沂河流域所有孙姓族人,面向以沂河源头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山东全省、亦可扩大范围至更广的各支派孙姓宗亲。

《沂河孙氏网》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欢迎更多能提供孙氏族谱素材、热心族谱研究的网友加入我们的网站建设队伍。
 
      
本网顾问成员: 

孫  强  孫健瑛  孫卫东  孫茂廷 
孫振义  孫振修  孫景存  孫士卿   
孫善修  孫献田  孫宝银

孫朝勇(站长)13869141428
孫宝存(总编)13563962060
沂河孫氏文化研究群206970106
 
访客留言
[6-10]我老家在山东省临沂
[8-27]欢迎来自台湾孙氏宗
[4-15]您好 我
[12-9]大唐庄孙氏,和海州
[12-5]孙梧宗亲您好:刚拜
[12-5]孙梧宗亲您好:
[12-5]孙梧宗亲您好:
[10-20]枣强县是否还有尚林
[9-25]网页记载的郯城茅茨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8-27]我是济宁孙氏后代,
[3-2]我们这的辈分&nb
[9-4]勿忘在莒
 
孫家境孫氏:孙匡是27世 嘉之是40世 公乂是43世 孫岳是48世

孫家境孫氏:孙匡是27世 嘉之是40世 公乂是43世 孫岳是48世

 孙匡是孙坚的四子,孙权的弟弟,袭父爵为乌程侯,娶了曹操弟弟的女儿,早卒。

 《三国志》载:坚四子:策、权、翊、匡。志林曰: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魏书曰:策当嗣候,让于弟匡。

孙匡字季佐,翊弟也。举孝廉茂才,未试用,卒,时年二十馀。江表传曰:曹休出洞口,吕范率军御之。时匡为定武中郎将,(遣)范令放火,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启送匡还吴。权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臣松之案本传曰:匡未试用卒,时年二十馀。而江表传云吕范在洞口,匡为定武中郎将。既为定武,非为未试用。且孙坚以初平二年卒,洞口之役在黄初三年,坚卒至此合三十一年,匡时若尚在,本传不得云卒时年二十馀也。此盖权别生弟朗,江表传误以为匡也。朗之名位见三朝录及虞喜志林也。

  子泰,曹氏之甥也,为长水校尉。嘉禾三年,从权围新城,中流矢死。泰子秀为前将军、夏口督。秀公室至亲,握兵在外,皓意不能平。建衡二年,皓遣何定将五千人至夏口猎。先是,民间佥言秀当见图,而定远猎,秀遂惊,夜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奔晋。晋以秀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封会稽公。

  江表传曰:皓大怒,追改秀姓曰厉。干宝晋纪曰:秀在晋朝,初闻皓降,群臣毕贺,秀称疾不与,南向流涕曰:昔讨逆弱冠以一校尉创业,今后主举江南而弃之,宗庙山陵,於此为墟。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朝廷美之。晋诸公赞曰:吴平,降为伏波将军,开府如故。永宁中卒,追赠骠骑、开府。子俭,字仲节,给事中。

上文之意:江表传说有误!是孙朗而不是孙匡下令烧茅芒的;孙权令朗改姓丁而非令匡;投奔晋朝司马的是朗的孙子秀。

 

人物百科 - 孙朗  

  孙坚庶子,吴定武中郎将。武烈皇帝坚少子,庶生也,一名仁。黄武元年,魏攻吴,魏将曹休出洞口,吕范率军御之。时朗为定武中郎将,违范令放火,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启送朗还吴。大帝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孙朗,据《三国演义》字早安,三国时吴郡富春人,是孙坚幼子,孙权庶弟。

  很多人都以为《三国演义》里边的孙夫人真名叫孙仁,其实不然;所谓的孙仁其实就是孙朗,是男的。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裴松之注引《志林》: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由此可知。

  孙朗的其他事迹不详。《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没有关于孙朗的明确记载。

 

世上孙姓者, 出处有八:妫姓孙氏、姬姓孙氏、芈姓孙氏、子姓孙氏、苟姓孙氏、夏侯婴之后、复姓省字而改孙姓、其他赐姓和改姓为孙姓。

  吾孙境孙氏出自妫姓。

  妫姓孙氏先祖见诸文字者,凡四千六百余年矣。远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十六世纪燕山东夷虞氏部落之首领幕公。幕公乃有文字可考之孙氏先祖。传至七世,舜公,字重华。公元前二三四三年承继帝尧之位。后裔住妫讷,妫水之地,今北京延庆县境内,以住地为姓。至四十二世妫满公,助武王姬发伐纣,受封河南陈州为食采之地,公元前一○四五年建陈国,以国号为姓。其后代续任国君,终因王位之争祸起萧墙。第十四任国君之子、五十三世陈完公,字敬仲,避乱奔齐国,改姓田。后裔住山东曲阜县白塔村。至五十八世,田书公,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受封为系子,改姓孙,食采乐安,今山东广饶。孙书公乃中华乐安孙氏始祖也。

  吾孙境原有宗谱记载之源流,多有待斟酌之处。吾读史书及众多别家孙氏家谱,发现众说纷纭。窃以为当以《史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正史为依据,参考《唐代墓志汇编》及众多孙氏家谱,补佚纠误以求完善。经多年书海博览,终于理清脉络,乐安始祖书公至孙境始迁祖岳公,凡四十八代。其中尚有一处存疑:武公生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五年,膑公生于公元前三百七十八年,武公至膑公究竟相隔几世,《史记》上记载不详,各家宗谱又莫衷一是。吾以为《溧阳孙氏宗谱》之记载:武生明,明生顺,顺生机,机生操,操生膑。与《史记》所述:武公百余岁有孙膑之说年份相符,可以采信。然未求得确凿史料佐证而又忐忑不安,故此存疑留待贤达考证。

一世,乐安孙姓始祖书公,字子占,生于公元前五八八年,卒于公元前五二四年,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封为系子,改姓孙。食采乐安,今山东广饶。家宅在山东兖州府曲阜县白塔村。生子:凭、骏。

二世,凭公,字信瑞,为齐将。生子武。

三世,武公,子长卿,生于公元前五四六年,即周灵王二十五年甲寅五月初五午时,卒于公元前五○六年,即周敬王十四年八月中秋。武公十七岁拜师。公元前五一七年投奔南方吴国。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受封食采富春,今浙江富阳。。著《孙子兵法》十三篇,生三子:驰、明、敌。

四世,明公,字景浩。为兵部司马中书令。生两子:顺、显。

五世,顺公,仕周为大廷尉。生子机。

六世,机公,生六子:智、敏、英、操、俊、贤。

七世,操公,官拜大司徒。生子膑。

八世,膑公,原名伯灵,字加谋。生于公元前三七八年,卒于公元前三○二年。齐国军师。膑公十八岁拜鬼谷子为师习兵法,后助齐国取代魏国成为中原霸主,生子胜。

九世,胜公,字国辅,为秦将。生子盖。

十世,盖公,字道光。为汉中太守。生子知。

十一世,知公,字万方,封武信君,生子念。

十二世,念公,字甚然,封御书尚书。生二子:丰、益。

十三世,益公,字玄器,为秦东吴侯。生子卿。

十四世,卿公,字伯商,为汉文帝侍中。生子冯。

十五世,冯公,又名洪,字景纯,为汉武帝大将军。生二子:届、洵。

十六世,洵公,字会宗。汉宣帝安定太守。生二子:鸾、骐。鸾生爱居,爱居生福,福为太原堂始祖。

十七世,骐公,字士龙,为汉平帝太守令。生二子:通、夐。通子孙世居清河,后魏有清河太守灵怀。灵怀曾孙茂道,初名处约,字历道,相唐高宗。

十八世,夐公,字子远,为东汉天水太守,生子厚。

十九世,厚公,字仲殷,为汉章帝大将军。生子瑶。

廾世,瑶公,字良玉,为汉殇帝中郎将。生子邃。

廾一世,邃公,字伯渊,为汉顺帝清河太守。生子倏。

廾二世,倏公,字士彦,为汉贤帝洛阳令。生子国。

廾三世,国公,字元明,为汉恒帝尚书令。生子耽。

廾四世,耽公,字玄志,为汉灵帝汉阳太守。生二子:钟、旃。钟生坚,坚生四子:策、权、翊、匡。权为吴大帝,匡承嗣炎。

廾五世,旃公,字子元,为太原太守,生两子:炎、历。

廾六世,炎公,字叔然,东洲大儒。著《周易春秋例》,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和《尚书》作过注,所著《尔雅音义》首创反切。夫人邵氏乏,以匡承嗣。

廾七世,匡公,字季佐,为保宁侯。夫人系曹操侄女,生子倰。

廾八世,倰公,又名泰,字仲觚,太官令。生子道恭。

廾九世,道恭公,字雅逊,为晋长秋卿。生二子:顗、芳。

卅世,顗公,字士若,号载公,为紫光阁大夫。生子辉。

卅一世,辉公,字光休,后赵射声校尉。生子志中。

卅二世,志中公,又名纬,字元文。为幽州都督。生子周。

卅三世,周公,字季洽,为御史中丞,後燕高陽王文學。生子敬仁。

卅四世,敬仁公,又名向文,字士和,为北燕司隸功曹。生二子:苑、蔚。

卅五世,蔚公,字伯華, 一字叔炳。宣武帝加赐字,故又名惠蔚。为后魏秘书监。生二子:伯禮、方嗣。

卅六世,伯禮公,後魏巴州刺史,襲棗彊男。生三子元琥、孝敏、广烈。

卅七世,孝敏公,隋晋阳令。生子仲将。

卅八世,仲将公,壽張丞。生子希庄。

卅九世,希庄公,字文中,为韓王典签。生子嘉之。

四十世,嘉之公,字宗庭,为宋州司马,生四子:逖、遹、遘、迼。遘之曾孙偓于昭宗乾宁三年(公元八九六年)拜相,相唐昭宗。

四十一世,遹公,唐左翊林军兵曹参军,赠秘书监。生子会。

四十二世,会公,字友文,常州刺史,晋安县。生四子:公绍、公乂、公胄、士桀。

四十三世,公乂公,生于七七二年,卒于八五一年。任睦州刺史,晋安县。生五子:瑝、璧、玙、觳、顼。

四十四世,顼公,字宣杨,为右庶子,京兆少尹。生子据。

四十五世,据公,生子常。

四十六世,常公,字文盛,为中书舍人。生子启。

四十七世,启公,字振发,生二子:岳、嵩。

四十八世,孙境始迁祖岳公,唐三司使招讨大将军。生四子:廷福、廷衍、廷俊、廷佑。

 

《江表传》

《江表传》已经失传,目前残存的部分是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江表传》的部分


作者简介《江表传》作者是西晋人虞溥,高平昌邑人,后汉有两高平县,一属兖州山

  阳郡,一属凉州安定郡,高平郡是晋初自山阳分出。  

  刘表、王粲都是山阳高平人,是虞溥的同乡前辈,算是虞溥跟荆襄的一

点联系。 

  虞溥之父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则虞溥早年

曾经在陇西居住。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卒于洛,时年六十二。

 

《江表传》是本怎么样的书?

  顾名思义,《江表传》自然是写江表的。那江表到底是哪里?南方六朝都泛

  称江表,但六朝政治中心均在扬州,实际上江表用做扬州的代称是多于荆州的。  

  首先看虞溥自己的说法: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诏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积善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很显然,虞溥所说的江表是包括鄱阳在内的,但鄱阳属扬州,固与荆襄无涉。   

  再看别的。胡冲吴历曰:孙策击豫章,先遣虞翻说歆。歆答曰:歆久在江表,常欲北归;孙会稽来,吾便去也。  

  华歆为豫章太守,可知豫章也称江表。   

  魏略曰:霸一名奴寇。孙观名婴子。吴敦名黯奴。尹礼名卢儿。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霸谓休曰: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休言之於帝,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

  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  

  臧霸一直在东线,并非南线,可知此处江表只能是扬州之地,并非荆州之地。修答曰:不侍数日,若弥年载,岂独爱顾之隆,使系仰之情深邪!损辱来命,蔚矣其文。诵读反覆,虽讽雅、颂,不复过也。若仲宣之擅江表,陈氏之跨冀域,徐、刘之显青、豫,应生之发魏国,斯皆然矣。  

  王粲居荆州,但也称擅江表。可知江表一词指扬州、荆州均可,并非专指荆州。而在《三国志》中,江表更多指的是孙权势力。

  那《江表传》自然也是以写孙权势力为主,而不可能是写荆襄人士为主。  

  《江表传》原书已佚,现在所能见的大抵以裴松之注所引为主,其中引用《江表传》的记录如下:  

  《三国志孙坚传》六条。前五条为孙坚疑无疑。最后一条玉玺事,或在孙皓传,但以其意推断,当为孙坚得玉玺之注,则仍在孙坚传。          

  《三国志孙策传》十一条。皆为孙策事。  

  《三国志吴主传》二十一条。皆为孙权事。  

  《三国志三嗣主传》十四条。孙亮事二,孙休事二,孙皓事十。  

  《三国志太史慈传》三条。三条皆为太史慈与孙策事,若虞溥有太史慈传或在慈传,否则当仍在孙策传。  

  《三国志妃嫔传》三条。孙策事一,孙皓事二。  

  《三国志宗室传》六条。孙策事三,孙权事二,孙皓事一。  

  《三国志张昭传》一条。此条载孙权以赤壁事非难张昭,若张昭为传主不当受辱,此事情在虞溥记载当在孙权传。  

  《三国志顾雍传》四条。顾雍事二,顾谭事二。  

  《三国志诸葛瑾传》两条。诸葛瑾事一,诸葛恪事一。  

  《三国志张纮传》四条。张纮事二,张玄事一,张尚事一。  

  《三国志薛综传》一条。诸葛恪事一。  

  《三国志周瑜传》七条。周瑜事五,黄盖事二。  

  《三国志鲁肃传》一条。周瑜事一。  

  《三国志吕蒙传》两条。皆为吕蒙事。  

  《三国志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四条。蒋钦事一,周泰事一,陈武事一,甘宁事一。  

  《三国志朱治传》一条。朱治事一。  

  《三国志吕范传》三条。前两条明确为吕范事。末一条为孙权与严畯论鲁肃、吕范事。  

  《三国志虞翻传》三条。虞翻事三。  

  《三国志吴主五子传》三条。孙登事一,孙亮事一,孙皓事一。  

  《三国志贺全吕周钟离传》三条。贺齐事一,全琮事二。  

  《三国志潘浚陆凯传》五条。潘浚事三,陆凯事二。     

  《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五条。诸葛恪事四,孙亮事一。 

  以上一百一十条,是可以确定写孙吴君臣的。  

  《三国志华歆传》一条。  

  虞溥江表传曰:孙策在椒丘,遣虞翻说歆。翻既去,歆请功曹刘壹入议。壹劝歆住城,遣檄迎军。歆曰:吾虽刘刺史所置,上用,犹是剖符吏也。今从卿计,恐死有余责矣。壹曰:王景兴既汉朝所用,且尔时会稽人

众盛强,犹见原恕,明府何虑?於是夜逆作檄,明旦出城,遣吏赍迎。策便进军,与歆相见,待以上宾,接以朋友之礼。   此条虽述华歆,但此条并未突出华歆,华歆当非传主,应属孙策事。      

  《三国志武帝纪》一条。  

  虞溥江表传曰:献帝尝特见虑及少府孔融,问融曰:鸿豫何所优长?

  融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虑举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

其权安在也!遂与融互相长短,以至不睦。公以书和解之。虑从光禄勋迁为大夫。  

   郗虑并非江表人物,为山阳高平人,是作者先辈,为何载入《江表传》不明其因。  

   《三国志关羽传》一条。  

   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此句虽提及关羽,但《吕蒙传》有类似文字,出自吕蒙之口,或系从吕蒙言语所截取。当为吕蒙事。《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曰: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三国志先主传》三条。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

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此条写鲁肃与刘备。但主角显然是鲁肃,而不是刘备。 

  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托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这个比上一条更明显,乃是以刘备来衬托周瑜。以致孙盛称江表传之言为吴人欲专美之辞。此条应该是写周瑜的。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这个也是写刘备与周瑜,属于两可的性质质。  

  《三国志庞统传》一条。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只有这条是明确写刘备、庞统的,可以算是写荆襄人士的。 

 另有三条,未引原文,而只引其大略的:  

  《三国志鲁肃传》注引孙盛曰:吴书及江表传,鲁肃一见孙权便说拒曹公而论帝王之略,刘表之死也,又请使观变,无缘方复激说劝迎曹公也。又是时劝迎者众,而云独欲斩肃,非其论也。  

  《三国志朱然传》注引孙氏异同评曰:魏书及江表传云然以景初元年、正始二年再出为寇,所破胡质、蒲忠在景初元年。魏志承魏书,依违不说质等为然所破,而直云然退耳。吴志说赤乌五年,于魏为正始三年,魏将蒲忠与朱然战,忠不利,质等皆退。按魏少帝纪及孙权传,是岁并无事,当是陈寿误以吴嘉禾六年为赤乌五年耳。

  这两条一写鲁肃,一写朱然,仍然是写孙吴人士。  

  《三国志宗室传》注引博物志曰:仲膺名邵。初,伯膺亲友为人所杀,仲膺为报怨。事觉,兄弟争死,皆得免。袁术时,邵为阜陵长。亦见江表传。  

  此条为舒燮、舒邵事,但看原传记载的主角却是孙贲之子孙邻与太常潘浚,还是写孙吴人士。

  以上共一百一十九条(不计《关羽传》所引),明确写荆襄人士的只有《庞统传》一条,不到百分之一(1/119)。即使把条件放宽,计算入《先主传》三条,《关羽传》一条,再加上曾经是荆人的潘浚四条,也不到百分之八(9/120)。

  再对比一下孙吴君臣的记录数目,结果就很明显了——《江表传》就是一本孙吴的传记,跟荆襄人士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

 

 
版权所有:果博东方公司客服19048888887  1

单位地址:果博东方客服电话,果博东方客服,果博东方公司开户

联系电话:19048888887 传真: Email:11066650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