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博东方公司客服19048888887
网站首页  祖训族规 族谱研讨 沂州九曲店 淄川般阳 淄博颜山 昌邑道照 广饶三岔 安邱寿光 诸城高密 宗亲联谊 孙境紫气 临沂孙氏 孙氏渊源 访客留言 
滚动公告
欢迎访问《沂河孫氏网》
本网面向沂河流域所有孙姓族人,面向以沂河源头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山东全省、亦可扩大范围至更广的各支派孙姓宗亲。

《沂河孙氏网》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欢迎更多能提供孙氏族谱素材、热心族谱研究的网友加入我们的网站建设队伍。
 
      
本网顾问成员: 

孫  强  孫健瑛  孫卫东  孫茂廷 
孫振义  孫振修  孫景存  孫士卿   
孫善修  孫献田  孫宝银

孫朝勇(站长)13869141428
孫宝存(总编)13563962060
沂河孫氏文化研究群206970106
 
访客留言
[6-10]我老家在山东省临沂
[8-27]欢迎来自台湾孙氏宗
[4-15]您好 我
[12-9]大唐庄孙氏,和海州
[12-5]孙梧宗亲您好:刚拜
[12-5]孙梧宗亲您好:
[12-5]孙梧宗亲您好:
[10-20]枣强县是否还有尚林
[9-25]网页记载的郯城茅茨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8-27]我是济宁孙氏后代,
[3-2]我们这的辈分&nb
[9-4]勿忘在莒
 
孙廷铨故居“为帝者师”匾额真是康熙御赐吗?——孙丰学

         一、孙廷铨故居的匾额


      孙廷铨故居位于博山大街中段,其大门坐东面西。三进院落之后,其后门已到后地,东面望去,即峨嵋山也。我们所看到的“孙廷铨故居”,其主要的框架应该是孙廷铨的曾祖父孙延寿及其祖父辈陆续建造的。经过后代的不断地维修、增建,所以原来的明代建筑面貌已不是很明显。


图片


     故居大门门厅迎面处悬“太师相孙文定公之第”匾额,左右两面,上首悬“为帝者师”匾额,下首悬“帝赉良弼”匾额。进大门,影壁上嵌“相府”竖额。
     建国后,孙廷铨故居由博山区公安分局入驻。后因大街拓宽,故居大门被拆除,匾额等物久已无存。


图片


     以上是张维用先生《孙廷铨故居》中的记载(见《博山记忆·文史集萃》)。笔者所见到的孙廷铨故居,已是近十几年来修缮后的模样,故居大门早已拆除重建,门厅中的匾额自是无缘得见。但“乾隆皇帝来博山”及“闹龙街”的传说却是耳熟能详,也曾听说相府大门里的“为帝者师”匾是乾隆皇帝御赐的。但2001年刊印的《般阳孙氏谱乘考》(简称《谱乘考》),将“为帝者师”匾说成是康熙帝为报孙廷铨献计“除鳌拜”之恩所赐——“蓝底金字‘为帝者师’竖匾系康熙大帝御笔钦赐殊荣,高悬相府大门里三百余年”,并将其作为孙廷铨献计后为保九族平安而“隐谱”“变谱”的物证。




     康熙帝除鳌拜是否是孙廷铨的计谋、颜山孙氏是否存在“隐谱”“变谱”之事暂且不论。若“为帝者师”匾确为康熙(或乾隆)皇帝所赐,则是现知博山地区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方御匾,应当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为何除了民间传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呢?不能不令人对康熙(或乾隆)赐匾的真实性生疑。

               二、关于皇帝赐匾

     匾额是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匾额作为官府及皇室的一种表彰方式古来有之,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一种礼俗,承担着礼仪规范的功能。清朝律例规定,进士及第、孝子节妇和有贡献之人,各级官府都可以以匾额的形式对其功绩、德行进行表彰。此类匾额的内容一般包含匾文和款识,匾文多为对受表彰者的功绩、德行的褒奖之词;款识中包括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及立匾时间等,有时还刻有身处高位题匾者的印章。
图片
     皇帝赐匾也不鲜见,清朝年间皇帝赐匾现在尚存世者也较多。如康熙帝三次赐匾李光地,第一次为康熙四十年(1701年)御书“夙志澄清”匾额,以表彰李光地修建永定河水利工程的功绩;第二次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再赐李光地“夹辅高风”御匾,“夹辅”意即左右辅佐,“高风”意指李光地德才兼优,风格高尚;第三次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又赐李光地“谟明弼谐”御匾,以褒扬他“计谟明智,抉弼和谐”。又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王言辞朝归里,康熙帝亲笔敕赐“天下清官第一”竖匾,表彰他任马平县令、柳州郡丞、永清知县期间,勤政爱民,不畏权势。该匾现存于江西省新干县博物馆。
     在河南省新密市白家镇光武陈村的陈氏宗祠,存有康熙御赐匾额。光武陈村陈氏家族明朝时期为皇亲国戚,出了五个郡马。清朝时陈氏家族更是显赫,陈日章曾做过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老师。在陈氏宗祠的拜堂内,悬挂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御赐“庆余两朝”匾额,落款为“大清康熙十二年仲秋吉日弟子玄烨题”。这是康熙帝专门为他的老师陈日章所书。
     上述匾额不仅有正文,且皆有落款,落款内容为赐匾者、受匾者、赐匾时间及受赐者的官衔、姓名等。
     有的匾额虽无上下落款,但匾额上方正中刻有皇帝御用之印,如康熙帝题赐陈廷敬府邸的“午亭山村”匾额,正上方有一方朱红宝印,印上镌刻“康熙御笔之宝”六字。有的匾额上下落款及皇帝御印皆有,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御赐四川重庆府綦江县正堂余世龙六旬荣寿的“寿共长春”匾,既有上下落款,也刻有乾隆皇帝御印。该匾现保存基本完好,只是正上方的印记已模糊。

        

        三、“为帝者师”匾

     关于“为帝者师”这方匾额,民间有许多说法,莫衷一是……至于有许多人说“为帝者师”匾额是康熙帝玄烨御笔亲题,倒未必然。玄烨年长之后确是颇善榜书,然而孙廷铨告假请归时玄烨尚年幼,孙廷铨去世时玄烨仍是少年,题匾赏赐老臣似不可能。而博山民间盛传,乾隆帝弘历曾微服来博山,看望其“老师”孙阁老,并演绎出一段笑话,更属无稽之谈。殊不知弘历登基时,孙廷铨已死去六十二年矣!
图片
     这是张老先生的观点(见《孙廷铨故居》)。笔者学识浅薄,因续修家谱涉及此事,仅就“为帝者师”匾是否为康熙(或乾隆)御赐,浅析如下。
    其一,从匾文的内容分析。查词典:为,一读“wéi”,二读“wèi”,有10余种解释,但在此处只能解释为“是”或“做”。“为帝者师”,即孙廷铨是“皇帝的老师”,或“做”过“皇帝的老师”。就文意而言,“为帝者师”既非褒扬之词,也无表彰之意,更谈不上有深远的寓意或意境,言为“御赐”,“帝赉良弼”似有可能,“为帝者师”倒是未必。就匾额落款分析,“为帝者师”若为康熙(或乾隆)御赐,定有上下落款,或上下落款与“康熙(乾隆)御用之印”俱全;而传说中的“为帝者师”匾,仅知正文,不知落款。再者民国二十年(1931年)颜山孙氏第五次续修族谱时,此宅邸仍属颜山孙氏族人所有,在此之前,匾额定当安然高悬于府邸门厅,如有落款,为康熙(或乾隆)御赐,匾额高悬门厅200年上下,颜山孙氏族人岂能不知,远亲近邻何能无闻,定不至于使一方御匾只剩了民间传说。或许正因为没有落款,天长日久,才有了民间的“许多说法”,且演绎的“莫衷一是”。而且据《谱乘考》记载,“为帝者师”匾为“竖匾”。御赐四字匾额为竖匾,实属罕见,似也不合规制。
     其二,从文献记载分析。若“为帝者师”匾为康熙御赐,对颜山孙氏家族来说是何等的荣耀,文定公之子孙岂能不知,孙续端(孙廷铨长孙)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前后创修《颜山孙氏族谱》时为何不作任何记载?作为代表颜山孙氏家族曾经辉煌和荣耀的重要物证,族人在搬离故居前为何不知珍惜而妥善珍藏?大学士冯溥与文定公同朝为官,且“同举于乡”、“知公生平事甚悉”(见《孙文定公墓志铭》),若确有康熙赐匾之事何能不晓,其所撰《孙文定公墓志铭》为何不载?孙廷铨是博山有史以来至民国前在封建朝廷任职品级最高的官员,一生政绩卓著,著述颇丰,为国家和地方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若“为帝者师”匾为康熙(或乾隆)御赐,不仅是颜山孙氏家族的荣耀,也是颜神镇乃至益都县(颜神镇雍正十二年之前隶属益都县)、博山县的荣耀,博山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明清两代更是人文荟萃,《颜神镇志》、《博山县志》等志书为何不作任何记载?


图片


    《颜神镇志》是山东三部古镇志之一,自张联翼(孙廷铨堂舅)辞官于顺治17年(1660年)还籍后即筹划纂修,至康熙九年(1670年)刊印成书,前后历时10余年,孙廷铨为《颜神镇志》作序。《博山县志》刊印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时博山建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仅19年,孙廷铨去世(康熙十三年,1674年)59年。若“为帝者师”匾确为康熙御赐,应发生在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三年(1662—1674年)。若在康熙九年(1670年)之前,《颜神镇志》、《博山县志》应均有记载;若在康熙九年(1670年)之后,《博山县志》应有记载。即便是孙廷铨去世(1674年)后康熙(或乾隆)所赐,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之前,《博山县志》应有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之后,《续修博山县志》应有记载,为何三部志书均无任何记载?
     其三,从匾额悬挂的时间和位置分析。孙廷铨去世之后尚赐谥号“文定”,“太师相孙文定公之第”匾额为孙廷铨去世后所立定然无疑。若“为帝者师”匾为康熙御赐,时间应在“太师相孙文定公之第”匾额之前,孙廷铨去世前应悬于门厅正中无疑,难道是孙廷铨去世后移于一侧的吗?也或是“为帝者师”匾为孙廷铨去世之后康熙(或乾隆)所赐,晚于“太师相孙文定公之第”匾额,所以悬挂于“太师相孙文定公之第”匾额一侧的?
     若“为帝者师”匾确为康熙(或乾隆)御赐,无论何故,悬于门厅一侧显然不合规制,是对康熙(或乾隆)的“大不敬”。“大不敬”为“十恶”之一,属于重罪,文定公历官二十余年,官至朝廷一品大员,位极人臣,即便因病归养之后,也是“家居十年,每饭未尝忘君,元旦万寿,必整肃衣冠,望阙叩头,恪恭震动,如在上前”(见《文定公墓志铭》);而且颜山孙氏为清代博山四大家族之首,官宦世家,文定公后人岂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何况文定公去世仅十五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其孙婿赵执信即因“国恤张乐大不敬”被革职。故上述文定公去世后将御匾移于(或悬于)一侧的假设,均难以成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康熙(或乾隆)赐匾”之说令人难以置信。“为帝者师”、“帝赉良弼”两方匾额应与“太师相孙文定公之第”匾额一样,皆应是文定公后人所为,所谓“御赐匾额”的民间传说的的确确只是传说而已。



 
版权所有:果博东方公司客服19048888887  1

单位地址:果博东方客服电话,果博东方客服,果博东方公司开户

联系电话:19048888887 传真: Email:11066650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