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博东方公司客服19048888887
网站首页  祖训族规 族谱研讨 沂州九曲店 淄川般阳 淄博颜山 昌邑道照 广饶三岔 安邱寿光 诸城高密 宗亲联谊 孙境紫气 临沂孙氏 孙氏渊源 访客留言 
滚动公告
欢迎访问《沂河孫氏网》
本网面向沂河流域所有孙姓族人,面向以沂河源头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山东全省、亦可扩大范围至更广的各支派孙姓宗亲。

《沂河孙氏网》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欢迎更多能提供孙氏族谱素材、热心族谱研究的网友加入我们的网站建设队伍。
 
      
本网顾问成员: 

孫  强  孫健瑛  孫卫东  孫茂廷 
孫振义  孫振修  孫景存  孫士卿   
孫善修  孫献田  孫宝银

孫朝勇(站长)13869141428
孫宝存(总编)13563962060
沂河孫氏文化研究群206970106
 
访客留言
[6-10]我老家在山东省临沂
[8-27]欢迎来自台湾孙氏宗
[4-15]您好 我
[12-9]大唐庄孙氏,和海州
[12-5]孙梧宗亲您好:刚拜
[12-5]孙梧宗亲您好:
[12-5]孙梧宗亲您好:
[10-20]枣强县是否还有尚林
[9-25]网页记载的郯城茅茨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8-27]我是济宁孙氏后代,
[3-2]我们这的辈分&nb
[9-4]勿忘在莒
 
孙阁老“变谱”“保九族”是真的吗?——孙丰学

孙阁老“变谱”“保九族”是真的吗?

2001年版《般阳孙氏谱乘考》(以下简称《谱乘考》)载: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鳌拜专权,为除鳌拜,“康熙帝于六年(1667年)八月,太皇太后密授年仅十四岁的小皇帝,微服至颜山找他的相国孙廷铨。”(《谱乘考》90页)“国老孙廷铨,康熙六年(1667年)向康熙幼帝献‘跌扑除鳌计’后,为保吾族平安,实施了全方位的‘变谱’之策。此‘变谱’关节,是抽取长支之长支,单列《颜山孙氏族谱》,分隐始祖名讳,依儒意,按‘易’理重新安排,使常人难以识破。”(《谱乘考》154页)即所谓的“变谱说”。后计策虽然成功,鳌拜被擒入狱,但未被灭,故阁老未将家谱还复本貌。按《谱乘考》所述,即今所传的《颜山孙氏族谱》,仍为孙廷铨“抽取长支之长支”“隐变”之后的家谱。

一、提出“变谱说”的依据

遍览《谱乘考》,提出“变谱说”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家族“秘传” 

1、世传文定公将般阳孙氏族谱真实源流藏于《易》理。(第7页《导论·“为帝者师”浅说》)

2、先世秘传,顺治十八年(1661年)帝崩,太子太保孙廷铨,以吏部尚书冢宰身份,“饬百司,定国是,廷议侃侃,辅政大臣不悦,弗顾也。”(见《家乘》)……传说关系复杂,一是他为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所倚重,二是鳌拜有意拉弄,这种政局下的宰相如何当政是他面临的严峻问题。……因之,他师法汉相陈平,告假归里以纵权臣,此事世传太皇太后明白。……康熙帝于六年(1667年)八月,太皇太后密授年仅十四岁的小皇帝,微服至颜山找他的相国孙廷铨。此说国史不载,但细览《清史稿》“康熙六年(1667年)秋七月己酉(初七),上亲政,御太和殿受贺……癸亥(二十一日),赐辅臣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到“九月丙午(初五),命修《世祖实录》”,这期间四十余日没有临朝理政的记录。小皇帝哪里去了?于是颜神镇从此有了“闹龙街”的传说。(89页《擒拿鳌拜是“宸”策吗?》)

3、这一传说,是家族秘中之密,为家族一般人所鲜知的事。临淄大武庄孙氏支系系般阳孙氏五公支后裔,十六世祖讳安,咸丰年间由大武家庄迁往北乡近村韩家庄定居。……所业农工兼举,因花边作坊故,广交游于博山周村一代,故对般阳家族的事知道不少。……宣统年间,其幼子……问及孙氏有无族谱,答曰:当年申家桥庄进士曾去淄川大口头庄老家探考过,据说藏谱于《易》,且与朝廷有关不敢过问,因之无人知晓云云。(376页《藏谱于“易”的传说》)

(二)变谱“物证”

1、蓝底金字“为帝者师”竖匾系康熙大帝御笔钦赐殊荣,高悬相府大门里三百余年……帝师匾是关键的“变谱”物证。(第7页《导论·“为帝者师”浅说》)

2、传说康熙特建“报恩寺”,作为颜山孙氏家庙之用。(11页《导论·“为帝者师”浅说》

3、据说报恩寺系康熙所建,是颜山孙氏宗祠。(90页《擒拿鳌拜是“宸”策吗?》)

二、 上述依据可信吗?

1、关于家族“秘传”

“变谱说”言文定公“隐变”家谱,“将般阳孙氏真实源流藏于《易》理”,即所谓“藏谱于《易》”,且为家族“秘传”,“为家族一般人所鲜知”。那么“秘传”至今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托于文字,二是族人之间口口相传。既然为“秘传”,“为家族一般人所鲜知”,应口口相传为宜,何况至今未发现任何有关“变谱”的文字记载。但是,《颜山孙氏族谱》自创修(或所谓“变谱”)以来,已经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雍正七年(1729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及2018年六次续修,所修家谱均未添注任何有关“变谱”的只言片语,若在清朝年间或摄于鳌拜淫威,族人仍忌惮以文字记载,继续口口相传,民国二十年1931年)、2018年两次续修,也未将“秘传”之事记载入谱,难道族人不欲还复家谱本貌吗?或是参与修谱者皆不知有“秘传”、“变谱”之说?若确有“变谱”之事,即使修谱者不为“秘传”之人,不知“变谱”之事,续修家谱期间遍访族人,为何也未曾获悉“变谱”的蛛丝马迹?特别是第六次续谱,自2012年至2018年历时六年,是时“变谱说”已在坊间引发争议达17年之久,为何家族内仍无人知晓“秘传”“变谱”之事?更没有发现“藏谱于《易》”的秘密传人。不知300多年来,所谓阁老“变谱”、“藏谱于《易》”是如何在颜山孙氏家族内“秘传”的。不仅颜山孙氏,在《谱乘考》提出“变谱说”之前,般阳孙氏家族内也无人知晓。

《谱乘考》考证“藏谱于《易》”的“秘传”出自临淄韩庄孙氏族人孙安祖(《谱乘考》主编为韩庄人)。按《谱乘考》所述,孙安祖为“般阳孙氏五公支后裔”,“因花边作坊故,广交游于博山周村一带,故对般阳孙氏家族的事知道不少”,所以知晓“藏谱于《易》”。而《谱乘考》所谓的“般阳孙氏老五支”,是将般阳孙氏始祖子玉祖与颜山孙氏始祖克让祖考证为同一人,生在、中、学、端、恕五祖,称作“般阳孙氏老五支”。但是,据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章丘《孙氏老茔碑文》记载,在、中二祖为子玉祖之子,为般阳孙氏无疑;而据大口头庄乾隆七年(1742年)《孙氏先茔碑谱》记载(墓碑尚在,中间部分照片见下图),始祖失讳,学、端二祖与恕祖七世孙守政祖为同辈(据临淄大武恕祖家谱记载:恕生环,环生回中,回中生书万,书万生九之,九之生朝,朝生守政),显然《谱乘考》将在、中、学、端、恕五祖考证为同胞兄弟,称作“般阳孙氏老五支”,绝对是错误的。而且据现有资料考证,口头支系与般阳孙氏的关系尚难以确定,孙安祖为恕祖之后,是否为“般阳孙氏五公支后裔”尚有待考证。

图片1.png 

 该墓碑上半部分为《碑记》,下半部分为《碑谱》。《碑记》中载有“始迁以来数世名氏失传”,《碑谱》中始祖失讳刻为“始祖”二字,学、端二祖与守政祖同为“二世”。《碑谱》局部拓片见下图。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碑谱》前四世按原样抄录如下(恕祖支系为始祖、二世恕祖、七世朝祖、八世守政、九世继登、十世栋、来、楼、应选六代,无三世环祖、四世回中、五世书万、六世九之等四代先祖名讳):

微信图片_20220829104448.jpg

孙安祖为“般阳孙氏五公支后裔”尚存疑,那么,孙安祖通过“交游”能够获悉的般阳(颜山)孙氏家族“秘传”还能称得上是家族“秘传”吗?而且据家谱记载,般阳、颜山两支孙氏元末明初并非同一始祖,清初更非一家,《谱乘考》将般阳孙氏和颜山孙氏混为一谈,将颜山孙氏家族“秘传”说成是“般阳孙氏”也是错误的。更何况《谱乘考》所谓的“般阳”孙氏家族“秘传”,般阳孙氏、颜山孙氏两支族人不仅无一人知晓,更无“秘传”之人,不能不令人对所谓阁老“隐谱”、“变谱”、“藏谱于《易》”的真实性生疑。

遍览《谱乘考》可知,大口头庄孙氏先茔《碑谱》为《谱乘考》考证在、中、学、端、恕五祖为“般阳孙氏老五支”的重要依据,但因疏忽了学、端二祖与守政祖名讳右侧的“二世”两字,最终铸成大错,且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山东省内新修孙氏家谱中被普遍采用,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

至于《谱乘考》所载“康熙六年(1667年)秋七月己酉(初七),上亲政,御太和殿受贺……癸亥(二十一日),赐辅臣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到“九月丙午(初五),命修《世祖实录》”,这期间四十余日《清史稿》中没有康熙临朝理政的记录,在《清史稿》中并不鲜见,仅康熙亲政至除鳌拜的短短23个月中,超过30天无临朝记录的就有7次,亲政之前则更甚。再者,《清史稿》中没有康熙临朝理政的记录,不一定就是未上朝,更不能证明是微服到了博山,又如何能成为孙廷铨“隐谱”“变谱”的证据?

2、关于“变谱”物证

《谱乘考》将“为帝者师”匾说成是康熙御赐,并作为孙廷铨“隐谱”“变谱”的物证,其实经不起推敲,详见“美食博山”微信公众号7月21日《孙廷铨故居“为帝者师”匾真的是康熙御赐吗?》一文,此处不再赘述。至于《谱乘考》所言“传说康熙特建‘报恩寺’,作为颜山孙氏家庙之用”,则更属荒唐。博山报恩寺《颜神镇志》《博山县志》均有记载,为金明昌(1190—1195年)初建,亦称“南寺”,中殿塑三教像,左建关圣祠,明代由南寺给魏忠贤改建为生祠后称“报恩寺”。报恩寺自初建至今历经800余年风雨,依然矗立在博山城中,为博山人耳熟能详的古建筑之一,比康熙八年(1669年)“擒鳌拜”至少早470多年,如何成了康熙帝所建?又如何成了颜山孙氏的家庙或宗祠?

三、“隐谱”“变谱”保护了那些族人?

“灭族”是中国古代酷刑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商朝的“夷三族”,“诛九族”则源于秦朝商鞅变法之后。明清两代有史料记载的“灭族”惨案比前朝似乎更甚,明初永乐帝更是将方孝孺“诛十族”(加“门生”为一族)。但涉及到家谱记载的至多是“九族”,故《谱乘考》所谓孙廷铨“变谱”保族人当指保其“九族”。历史上关于“九族”有两种说法:一说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为九族,一说父四族(指自身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三族(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二族(指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为九族。关于九族的两种说法涉及到家谱记载的显然第一种说法范围更大,在此姑且按第一种说法分析一下《谱乘考》所谓孙廷铨“隐变”的《颜山孙氏族谱》,能够保护哪些族人。 

1、《颜山孙氏族谱》所载孙廷铨之九族

“九族”的第一种说法,《颜山孙氏族谱》所载孙廷铨之“九族”包括:高祖(五世)讳纪1人;曾祖(六世)延龄、延寿、延福3人;祖辈(七世)美、善(无嗣)、霁、震、顺、敬(无嗣)、诚、睿(无嗣)8人;父辈(八世)永昌(无嗣)、景昌、宗昌、元昌、佐昌、翊昌、鼎昌、印昌(无嗣)、有昌(无嗣)9人;己辈(九世)廷鑛、廷钧、廷钎、廷钺、廷铨、廷锺、廷锡、廷鑑、廷鑨、廷镛、廷镇、廷铭、廷铎、廷鉁、廷鍠、廷锳、廷鉽、廷錤、廷鏐19人;子辈(十世)54人,包括其子宝仍、宝侗;孙辈(十一世)75人,包括其孙续端、续厚、续廉、续慎、嗣端、嗣忠6人;曾孙辈(十二世)101人,包括其曾孙16人;玄孙辈(十三世)144人,包括其玄孙28人,共计414人。

2、“隐谱”“变谱”保护了哪些族人

“变谱说”考证,孙廷铨“变谱”在康熙六年(1667年)。且不论其时孙廷铨的高、曾、祖、父(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均已去世,孙(续廉、续慎生于孙廷铨去世之后)、曾(均为孙廷铨去世后出生)、玄辈是否皆已降生,观家谱所载先祖名讳,除六世祖延龄、延福两支传至八世均已“无嗣”,其他“九族”支系皆绵传不断,世系不紊,如确有“隐谱”“变谱”保“九族”之事,显然只以“无嗣”保护了延龄、延福两支。孙廷铨费尽心思“隐谱”、“变谱”保“九族”,其直系孙、曾、玄辈50人为何不隐藏一二予以保护?若直系后裔隐藏有难,旁系孙、曾、玄辈270人为何不隐藏几人?延寿祖后裔中不保一人只保护延龄、延福两支,这样的“隐谱”“变谱”保“九族”意义何在?

“除鳌拜”距今已是350多年,孙廷铨之“九族”安然无恙,但至今未发现有《颜山孙氏族谱》记载之外的孙廷铨“九族”之人,足以说明《颜山孙氏族谱》所载孙廷铨之“九族”是真实完整的,延龄、延福两支确如族谱所载是无嗣了。同时也说明《谱乘考》所谓“抽取般阳孙氏长支之长”创立的《颜山孙氏族谱》,根本起不到“保九族”的任何作用。“九族”之内未予“隐变”保护,却“分隐始祖名讳,依儒意,按‘易’理重新安排”,将始祖一人分为“子玉(般阳)”、“克让(颜山)”两人,“隐变”至“十七族”(九世孙廷铨上下各加八世),使后人不知始祖的真实名讳,这样的“变谱”意义何在?

综上所述,不仅《谱乘考》提出“变谱说”的依据不能成立,所谓孙廷铨“抽取长支之长支”“隐变”后的《颜山孙氏族谱》也起不到任何保族人的作用。那么,《谱乘考》所谓“文定公将般阳孙氏族谱真实源流藏于《易》理”、“隐谱”“变谱”保族人的家族“秘传”,是真的? 


 
版权所有:果博东方公司客服19048888887  1

单位地址:果博东方客服电话,果博东方客服,果博东方公司开户

联系电话:19048888887 传真: Email:11066650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