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让子玉郁三祖之间的关系 据2001年刊印的《般阳孙氏谱乘考》(以下简称《谱乘考》)考证,般阳孙氏始祖讳禹,字克让,又名郁、子玉。不仅将颜山孙氏归入般阳孙氏,且将颜山孙氏克让祖、般阳孙子玉祖、寿光埠西家谱所载郁祖三祖考证为同一人。此考证结论是否正确,三祖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本文将依据相关家谱等资料记载,作简要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三祖的记载 1、关于克让祖的记载 关于克让祖的记载首见于文定公康熙五年(1666年)所撰《先大夫行实》,文中载为“明初远祖曰克让”;其次为《颜山孙氏族谱》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宁祖序文,文中载为:“洪武三年(1370年),始祖克让迁居青州府东关东南隅,后迁居笼水。”乐安燕王庄贵祖支系尚礼祖嘉庆元年(1796年)二修家谱(三岔庄士久祖初修家谱无克让祖的记载)序文记载为:“始祖讳克让,原籍北直隶正定府枣强县尚林村。”博兴荣、华二祖家谱关于克让祖的记载分别为嘉靖三年(1798年)和嘉靖十年(1808年)。据记载的时间先后分析,贵、荣、华三祖家谱关于克让祖的记载,均应源于《颜山孙氏族谱》。 2、关于子玉祖的记载 关于子玉祖的记载首见于章丘《孙氏老茔碑文》。此碑因祖茔“鬻地”引发诉讼而两历官府明决之后所立,碑文由伯善祖五世孙讳永吉撰于万历三十二年十月(1604年)。据碑文记载:“始祖孙子玉,及元至正元年(1341年),因穴地隘迁于河之南,则祖孙在孙中也。”其次见于博山大庄村家谱《族谱原引》,为伯善祖八世孙讳溪顺治二年(1645年)二修家谱(初修家谱无子玉祖的记载)时所撰,文中载为:“远世祖孙公讳子玉,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因山左居民鲜少迁发兹地。”但该序文二修家谱时未载入家谱,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修家谱时发现,原文刊入。 章丘《孙氏老茔碑文》早于大庄村家谱《族谱原引》41年,且子玉祖去世后葬于章丘,故章丘《孙氏老茔碑文》所载应更真实可信,即子玉祖元至正元年(1341年)已去世。 3、关于郁祖的记载 关于郁祖的记载首见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尚忠祖所撰家谱序文,其中载为:原籍枣强县人,明初迁发夹河社,虽有坟墓,惜世次无传。始祖讳祥,二公也,自夹河社避难今庄,与宋姓联婚,因就业焉;始伯祖讳郁,迁居博山水浒祠街,清初大学士文定公,其后也;四叔祖早逝无嗣;三叔祖讳盛,迁居宁津县城西徐家庄。 二、三祖之间的关系 1、子玉祖与克让祖的关系 据章丘《孙氏老茔碑文》记载,“至正元年(1341年),因穴地隘”,在、中二祖将子玉祖“迁于河之南”。据此记载分析,在、中二祖不论是将子玉祖迁葬“于河之南”,还是去世后另立新茔“于河之南”,子玉祖至正元年(1341年)已经去世定然无疑。 据《颜山孙氏族谱》及乐安燕王庄家谱记载,始祖克让“洪武三年(1370年)”或“明洪武间(1368—1398年)”迁居益都或乐安。此足以说明克让祖明初尚健在。 据上述记载,般阳孙氏子玉祖至正元年(1341年)已去世,颜山孙氏克让祖明洪武(1368年)之后尚健在,显然二祖不可能为同一人。至于二祖之间有无世系关系,据现有资料无从考证。 2、克让祖与郁祖的关系 关于克让祖与郁祖的关系,颜山孙氏谱系富、贵、荣、华四族家谱均无任何记载。寿光埠西祥祖支系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尚忠祖序文记载为:“始伯祖讳郁,迁居博山水浒祠街(应为“税务街”之误),清初大学士文定公,其后也”,将颜山孙氏与寿光支系联系起来,但却未记载考自何处,更未载明克让祖与郁祖的关系;迁居宁津胜祖支系家谱《世系图》载有:虞(埠西家谱载为“郁”),迁居“闫神”(应为“颜神”之误)。《谱乘考》正是依据以上两处记载,将克让祖与郁祖考证为同一人。 尚忠祖序文关于郁祖“迁居博山水浒祠街”及文定公为郁祖之后的记载,距克让祖洪武三年(1370年)迁居益都已是450年,据文定公去世也已167年,且文中既未载明考自何处,也无相关资料予以佐证,更无郁祖与文定公之间世系关系的记载;颜山孙氏谱系富、贵、荣、华四祖家谱,既没有郁祖的任何记载,也没有埠西支系的相关记载,故尚忠祖序文所载郁祖“迁居博山水浒祠街”及文定公为郁祖之后的真实性,尚需进一步考证。 据序文所载:“原籍枣强县人,明初迁发夹河社,虽有坟墓,惜世次无传”分析,埠西支系明初迁居“夹河社”之始祖失考,且“世次无传”,并有“坟墓”为证。此记载详实,可信度较高。至于始祖与郁、祥、盛等四祖之间的世系关系,谱中虽无任何记载,但据“世次无传”分析,始祖与四祖之间相差应不止一世。而颜山孙氏克让祖洪武三年(1370年)既迁居益都,埠西支系始祖于明初迁居寿光。由此分析,克让祖与埠西支系始祖或为同代人,也或克让祖比埠西始祖早一代,显然克让祖与郁祖不可能为同一人。 至于尚忠祖序文所载文定公为郁祖之后正确与否,观《颜山孙氏族谱》,虽富祖与文定公廷铨祖之间世系清晰,但克让祖与富祖之间世系关系存疑(见“沂河孙氏网”《淄博颜山》栏目8月26日所载《颜山孙氏世系分析》),且二世岳住、童儿、庐儿三祖名讳非常,故郁祖与始祖克让、二世岳住、童儿、庐儿三祖,以及富、贵、荣、华四祖之间是否存在世系关系,尚有待考证。 3、子玉祖与郁祖的关系 关于子玉祖与郁祖的关系,无论般阳、颜山谱系何支家谱,均无任何记载。皆因《谱乘考》提出的所谓“变谱说”,将子玉、克让、郁三祖祖考证为同一人,方将子玉祖与郁祖联系起来。《谱乘考》所考世系关系如下:  据淄川区口头庄老茔乾隆七年(1742年)《孙氏先茔碑谱》记载(墓碑尚在,拓印图片见《般阳颜山孙氏家谱资料汇析》),学、端二祖与恕祖七世孙为同辈,显然《谱乘考》的考证结论是错误的。 三、关于三祖之上世系关系的记载 现知般阳孙氏各支家谱、墓碑等资料关于始祖的记载,仅上溯到元末时期的克让祖;颜山孙氏支系各支家谱关于始祖的记载,也仅上溯至元末明初的克让祖;寿光埠西祥祖支系家谱有名讳记载的始祖为郁、祥、盛三祖,而《谱乘考》将三祖续入仲相祖名下,所据为河北省宁津县胜祖(埠西家谱载为“盛”)支系家谱。 据宁津胜祖家谱记载:先世原籍山东省寿光县距城十里板桥埠西孙家庄居住。明初永乐二年,我始祖迁于河北省宁津县城西北相衙镇后孙家庄。生殖日繁,乡无姓异,故名为孙家庄。 家谱《世系图》如下(长幼次序自左至右):  
因笔者所存此家谱资料不全,故不知其修谱年代。据文中所载“河北省”(明属北直隶,清属直隶,因民国建都南京,直隶省名不符实,以地在黄河以北,于1928年改为河北省)分析,此谱应修于1928年之后。 据宁津胜祖家谱记载,迁居寿光始祖讳之政,但未记载之政祖的迁居年代,也未记载考自何处。此为《谱乘考》所载之政祖之出处,但却将之政祖二子名讳由强、相记载为伯强、仲相。胜祖为之政祖之孙,永乐二年(1404年)迁居宁津。 据家谱所载胜祖永乐二年(1404年)的迁居时间,以及祥祖家谱所载始祖“明初迁发夹河社”的年代记载分析,世系图中虞(郁)、祥、盛三祖为之政祖之孙的世系关系,与二祖的迁居年代相符。但是,关于强、相二祖世系关系的记载,却与祥祖家谱记载大相径庭。据祥祖家谱载,祥祖子四讳申、富、广、通,富祖子二讳强、相;而胜祖家谱记载,相祖为虞、祥、胜三祖之父,富祖之祖父。此为问题关键之所在。富祖之子出生时其父祥祖尚应在世,若祥祖伯父讳强、父讳相,祥祖之孙何能取名强、相?即使富祖二子出生时祥祖已去世,富祖不知伯祖讳强,岂能不知祖父讳相,何能为次子取名为相?这或为《谱乘考》将宁津家谱所载之政祖二子强、相记载为伯强、仲相之缘由所在。 再者,若虞(郁)、祥、盛三祖确为始祖之孙,即使没有文字记载和先世口传,夹河社先祖“坟墓”尚在,祥祖支系应不至于连始祖之政、二世强、相两世三祖的坟墓关系也考证不清,而将家谱记载为“世次无传”? 如此等等,令人费解。埠西、宁津两地家谱所载矛盾之处因何所致,因笔者所存家谱资料及水平所限难以考析,不敢妄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