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孙氏网 沂河孙氏文化研究会
网站首页  祖训族规 族谱研讨 沂州九曲店 淄川般阳 淄博颜山 昌邑道照 广饶三岔 安邱寿光 诸城高密 宗亲联谊 孙境紫气 临沂孙氏 孙氏渊源 访客留言 
滚动公告
欢迎访问《沂河孫氏网》
本网面向沂河流域所有孙姓族人,面向以沂河源头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山东全省、亦可扩大范围至更广的各支派孙姓宗亲。

《沂河孙氏网》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欢迎更多能提供孙氏族谱素材、热心族谱研究的网友加入我们的网站建设队伍。
 
      
本网顾问成员: 
孫健瑛 孫卫东 孫茂廷 孫 强
孫振义 孫振修 孫景存 孫士卿   
孫善修 孫献田 孫宝银

孫朝勇(站长)13869141428
孫宝存(总编)13563962060
沂河孫氏文化研究群206970106
 
访客留言
[3-25]我是大连的宗亲,祖
[9-5]老家在東北遼寧省莊
[6-11]大唐庄孙氏和海州沙
[6-10]我老家在山东省临沂
[8-27]欢迎来自台湾孙氏宗
[4-15]您好 我
[12-9]大唐庄孙氏,和海州
[12-5]孙梧宗亲您好:刚拜
[12-5]孙梧宗亲您好:
[12-5]孙梧宗亲您好:
[10-20]枣强县是否还有尚林
[9-25]网页记载的郯城茅茨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山东省淄
[9-4]山东般阳(般阳:山
 
《总谱》阐微(16)—孙宁

《总谱》阐微之十六一一复论姬妫源流

  姬姓之始源,肇自炎黄时代。炎帝神农氏居姜水而姓姜,末代炎帝曰姜石年。黄帝居姬水而姓姬,《史记》载,黄帝者,姓公孙名曰轩辕,少典之子。因居姬水,又被后世称为姬轩辕。姬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历经五帝时期,夏,商两代,殷商末帝纣王暴虐失道,于是周武王姬发在军师姜子牙辅佐下,起兵伐纣,于公元前1046年取胜,前1045年建立周王朝,据传分封了八百诸侯。以殷商遗民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奉其先祀不绝。武王防其有贼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实则监制他。武王崩,成王年少,周公姬旦辅政,管,蔡疑周公,乃与武庚作乱,周公以成王之命,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并封同母少弟康叔为卫君,居河,淇之商墟间。

  成王长大后,举康叔为司寇。谨根据《史记》列出康叔姬封世系,自称姬姓孙的子孙们,看好喽。

  康叔→康伯→考伯乛嗣伯→婕伯→靖伯→贞伯→顷侯→釐侯(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共和行政焉<约前841年>,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立子)→共伯,共伯曰姬馀,为其弟姬和袭攻而自杀,立姬和为卫侯,史称卫武公。武公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与晋文侯,秦襄公,郑侯四路诸侯勤王,率师佐周平戎乱,有功,平王迁都洛阳,命姬和以侯爵升为武公。传武公享寿九十余,是姬姓孙先祖最出色的人物,武公卒,立子扬为庄公,→桓公姬完→……这里不展开说卫国王室传承了,接下来说姬姓孙得姓之由。

  武公有子曰惠孙,惠孙生姬耳,姬耳生姬乙,又称武仲乙,以祖父惠孙之字为姓,这就是普遍认同的姬姓孙氏得姓始祖孙乙,得姓约在前719年。孙乙之后,孙良夫,孙林父都是权倾卫国的上卿。周简王时,卫国的国君是献公姬衎,献公十八年,一次通知孙林父与亚卿宁喜赴宴,二臣穿上朝服,从早上等到傍晚,献公还不召二人进食,又因之前多次有失君臣之礼,二人联谋另立新君,逼迫献公出逃,献公逃亡十二年后,宁喜与孙林父争宠又发生内斗,献公借势入卫复位当政,诛杀宁喜,又展开了清算孙林父家族的行动。这时孙林父家族武装家丁上千人,在封地戚邑建邱宫,墙垣坚厚,在武力对决中,庶长子孙蒯败逃,三子孙襄中箭身死,次子孙嘉在出使回国途中闻变,逃匿汲郡求生。孙林父全族被驱逐出境。

  此事变为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6年。

  一个在卫国辉煌了二百年的家族,丢失了封地,沒有了基本生存条件,子孙沦落为平民或奴隶,那个时代的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没有被赶净杀绝的,只好改为戚姓。到了晋代,仅存孙登。而孙登因与阮籍有交,也算隐居名士。穴居山洞,长发当被复身,单身无嗣。之后再无姬姓孙记载!

  有几个人振振有词,说姬姓孙史不绝书。究竟是史不绝书,抑或绝史不书,无史可书?待后文分解。

  现在,有人一口咬定,唐孙逖家族编造了妫姓乐安世系,企图推翻巜新唐书宰相世系》,否定欧阳修,宋祁,吕夏卿等古人的定论,其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古人又有什么动机和目的?!

  他们也弄一个姬姓孙世系出来看看,不是胜于喋喋不休的诡辩么?无理取闹,不是在浪费生命么?!

 

  妫姓之源。

  司马迁在《陈杞世家》中,记录了陈成公34年,陈哀公之弟陈招杀了悼太子,有一段对话:“招之杀悼太子也,太子之子名吴,出奔晋。晋平公问太史赵曰:陈遂亡乎?对曰:陈,颛顼之族,陈氏得政于齐,乃卒亡。自幕(指虞幕)至于瞽叟,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虞遂公)世世守之。及胡公(妫满),周赐之姓,使祀虞帝。且盛德之后,必百世祀。虞之世未也,其在齐乎?”〈这段话大意是,因为陈国多次发生内乱,陈哀公之弟陈招,杀了哀公太子陈悼,陈悼之子陈吴出奔晋国,晋平公问晋太史赵,陈国将亡了吗?赵太史说,陈是颛顼一族,自虞幕至瞽叟,没有违颛顼之命,到虞舜,更以德著称。至虞遂公,世代守护,传承到胡公妫满,周王朝赐姓,以奉舜帝祀。虞舜有盛德,后世当百世祭祀。)

  另据《吕梁碑》:舜祖幕,幕能帅颛顼者也。大意是,舜帝先祖虞幕,虞幕是颛顼重臣,统兵之帅。

  虞幕是燕山东夷部落首领。颛顼是黄帝之孙,与虞幕虽为君臣,而形同一体。虞幕七世孙为舜帝,生于姚墟,重瞳,曰姚重华。居于妫汭之滨,尧以娥皇女英配之,代掌东夷妫氏部落,为妫姓始祖。(二妃是姬姓)。四十二世为妫满,五十三世为陈(田)完。这个世系,我原发出过,为省篇幅不重叙。

  司马迁《田敬仲完世家》载:

  陈完者,陈厉公佗之子也。……厉公者,陈文公少子也,其母蔡女。文公卒,厉公兄(陈)鲍立,是为桓公。桓公与佗异母。及桓公病,蔡人为佗杀桓公鲍及太子(陈)勉而立佗。为厉公……桓公之少子(陈)林,怨厉公杀其父与兄,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林自立,是为庄公。故陈完不得立,为陈大夫。厉公之杀,以淫出国,故《春秋》曰,蔡人杀陈佗,罪之也。

 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陈〉完相爱,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

  这是齐桓公十四年事。

  “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田完生稚孟夷,孟夷生湣孟庄,孟庄生文子须无。”须无事齐庄公,生桓子无宇,无宇有力,事齐庄公有宠。

  无宇次子田乞,为齐景公大夫,收赋税于民以小斗,禀借于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由此得齐民心。

 景公在位五十七年,享年七十余,逝后立子(姜)阳生为君,为悼公。悼公立,田乞为相,专齐政。悼公四年,田乞卒,子田常代之,是为田成子。大夫鲍牧与悼公有郄<音细,怨仇>,弑悼公,齐人立其子姜壬为简公。田常与监止为左右二相。大夫御鞅对简公谏曰:田常与监止不可并立,君其择焉。简公不听。后来田常追杀监止及宗(族)人子我,简公出奔。田常之徒追简公于徐州杀之。在位仅四年。田常立简公之弟姜骛,为平公,田常为相。五年后,齐国之政归田常。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大夫之强者,自为封邑,大于平公食邑。又选齐国美女百数入宫,使宾客舍人出入不禁,至田常卒,有七十余子孙。

  田常卒,其子田盘为相,为田襄子。使其兄弟宗人皆为齐大夫,以有齐国。

  襄子卒,子田白立,为庄子,相齐宣公。生子田悼,田和。

  田庄子卒,子田和立,史称田太公。相齐宣公。宣公在位五十一年卒,田氏自廪丘反。

  宣公之子康公姜贷立,耽湎酒色,十四年间不勤政。太公田和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姜氏祀。

  康公十九年(前386年),周天子许立齐相田和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齐太公田和生二子,长子废公田剡,次子田午。田剡生子田喜,父子同时被田午杀。

  太公田和立二年,卒,次子田午立,为(田)齐桓公。六年,桓公卒,子田因齐立,称齐威王。姜齐康公于前379年卒,绝嗣无后,姜太公一脉食邑并于田氏,田齐全面取代姜齐。

  威王任用驺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二十余年诸侯莫敢犯兵。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一代雄主!孙膑智杀庞涓,掳魏太子申,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在位三十六年,子田辟疆立,为宣王。

  宣王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延揽了淳于髡,邹衍,田骈,荀子,孟子等贤才。

  宣王田辟疆在位十九年卒,子田地立,为湣王〈闵王〉。闵王凭仗威王,宣王时代打下的坚实基础,与秦,燕,楚等诸侯国频发争战,出现过闵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的并立局面。又凭着国力强大,灭宋,西侵三晋,欲并周室,称霸诸侯,自为天子。 诸侯危惧。随即招致燕,秦,楚,三晋合谋并攻,燕将乐毅下齐七十余城,入临淄,闵王被迫出奔。先至卫国,尤趾高气扬,骄横不逊,卫人侵之。至邹,鲁境,各国拒入。遂走莒国。楚将淖齿本奉命救齐,见湣王落难,遂杀湣王而与燕國共分齐之前侵占的地方。

  闵王败亡,齐国亡臣与莒人共立其子法章。此前法章改名換姓在莒太史敫家里当杂佣,太史敫之女奇法章状貌,知非常人,接济其衣食,并与私通。法章既立,为襄王。以太史敫之女贤,立为王后,史称君王后。

  襄王在莒五年期间,齐田单以火牛阵破燕军,收复失地。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

  襄王在位十九年卒,立其子田建,为共王。田建立六年,秦攻赵,赵国乏粮,请齐国借粟。周子陈述其利害关系,说齐,赵,楚为唇齿,今亡赵,为明天齐,楚之患,救赵是高义。齐王不听。于是发生了秦破赵于长平,坑杀四十万降卒之变。三十七年,秦又灭韩,三十八年秦灭赵,三十九年破燕,四十年,秦灭魏,四十二年,秦灭楚。

  齐王建在位四十四年,其先,赖有君王后为贤辅,与诸侯无兵戎之患,君王后逝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战略,又收买奸相后胜,为秦国间谍,齐王建四十四年,秦兵击齐,田建信后胜谗言,不战而降秦。结局是后胜被秦将以王命处决,田建被饿死,田建之子饥不得食,不知所终。齐为秦吞并亡国。

  考:公元前386年,田齐太公和取代姜氏齐国,一百六十余年后,妫姓田齐被秦灭为郡,时为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

  上述为田代姜齐王室嬗变大致轮廓,与妫姓孙氏无直接关联,但又无法绕开。

  行文至此,回归主题。

  田完奔齐,为齐桓公十四年,约前671年事。世系为:

  田完→稚孟夷→泯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无宇于周灵王26年〈前545年)袭父职,事齐庄公任大夫,有宠,又事齐景公,据传享年九十几岁。生子:长田伍,字子开(网络上为田武,误也。桂林先生生前根据甲山北湾出土乐安首谱译文,多次强调,应为田伍)。次田乞,字厘子;三田书,字子占;四田威子,字子石,生于石难,后为石姓始祖;五为田穰苴,是景公朝大司马。还传有田昭,子亶等,待考。

  田无宇为虞氏妫姓57世,是妫姓孙氏承前启后一大关节点。

  田伍,有两种传言,一说是田伍无子,由其弟田厘子乞继位;另一说为孙桂林先生多次纠正,“田武,字子开,齐大夫”与原始老谱“田伍,字子开”有误,他手里未编入《总谱》的资料显示,此支是春秋田氏人丁最旺的。只因一字之差,导致与姬姓武公和,武仲乙,及田伍侄孙兵圣孙武,齐景公三杰之田开疆,田齐桓公田午等相互混淆,乃至误读。

  次子田乞一支,前文已述。

  三子田书,字子占,公生于公元前592年,卒于前524年。公元前547年齐景公上位,开始伐莒,至前541年得胜后,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夫人左氏,姜氏生子三,冯,憑,骏。

  这里要说的几点:

1,齐景公伐莒时间,前547541年间,此时孙书为4551岁,正值壮年。另一说为前523年,这时孙书已68岁了,尚有可能上马杀敌。毕竟,廉颇八十三岁尚能食斗米肉十斤,奋余威以先声夺人。

2,有位副教授,高人也,否定孙逖家族的世系,否定欧阳修,否定军事科学院吴如嵩,霍印章的研究成果,武断宣称:“孙书来自卫国。他前523年参与讨伐的莒国,是齐国的一个附庸,主将是高发,所以算不上是孙书立了什么大功。”此话说对了一句,齐是侯国,莒是子国,可以算附庸国。但这个附庸国怎么惹恼了卫国?惹恼了来自卫国的孙书去讨伐莒国?高发是卫国主将还是齐国主将?孙书与高发是啥铁杆关系?孙书是卫国谁家的?为什么要舍命去伐莒?卫国与莒国有何大仇?孙书参加伐莒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能解释一下吗?

 又说,“真实的田书并未伐莒,而是死于前484年,参加艾陵之战,与国书等五位齐将,一起被俘,成了人牲。”

  这就不止是笑柄了,而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如果田书并未伐莒,岂不是四面树敌?那么多古籍记录者岂不是被全部置于审判席上?全都是敌对派了?再说吧,“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这是司马迁原文,岂不是连司马迁也全盘否定了么?!陈完的子孙改陈为田,怎么五世之后又有“陈书"在艾陵之战被俘成“人牲”了?“陈书”是谁家的?与田完啥关系?你怎么不扯上栾书呢?再加上陈书,国书,岂不是“三书成人牲”乎?岂不是“天下第一奇闻”么?!

  如果艾陵之战被俘的陈书被认定为田书,此时已近一百一十岁,在使用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被尊为武圣的关公,到了六十岁就舞不动八十斤青龙偃月刀了,一百一十岁老翁上战场杀敌,恕我孤陋,真是闻所未闻也!!虽说田书确实算不上立了什么大功,但你毋庸置疑是立了天下第一功!何也?百岁老翁上阵杀敌,可申报吉尼斯纪录!这个纪录,一万年也无人能打破!!

   说回主题:无宇四子田威子,为石姓始祖,可以略而不叙。

   五子田穰苴,庶出。齐景公时,晏婴为相。在齐景公招待鲁昭公国宴上,因古冶子,公孙捷,田开疆“三杰”恃功结党,简慢公卿,晏子乘机巧施“二桃杀三士”之计,景公不悦:三杰一死,后继乏人奈何?晏婴对曰:臣举一人,足兼三杰之用。此人曰田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虽系田氏一族,然出身微,不为人重,其才堪为将相。岂屑与三杰为伍哉?

  于是景公内有晏婴为辅,外倚穰苴镇敌,国治兵强,边境安靖,诸侯宾服。

  《史记》有穰苴小传: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荐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于是景公以为将军,退晋师,击燕军,收复被侵失地。引兵凯旋时,景公率群臣远迎,尊穰苴为大司马,田氏益尊于齐。又记云: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谗于景公,景公(辞)退穰苴,苴发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田)常曾孙(田)和,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效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

  《总谱》也有小传,原来发过,不复述。今存巜司马穰苜兵法》残卷,而后裔失载。系田书同父异母之弟。田无宇有子田昭子,子亶等,手边乏资料,待考,略。

  至于某些人引《宰相世系表》“无宇二子,恒,书”,又说是犯了宋真宗赵恒的讳,《古今姓氏书辨证》才改为“无宇二子,常,书”。还说孙武,孙膑,孙权是姬姓孙氏云云,反复纠缠不休,这是祖先信仰问题。如同姓社姓资,公有制私有制,争论半个世纪,迄无定论,各搞一套,咱也不愿徒费口舌。

  我们继续叙述:

  书祖生三子:冯,憑,骏。次子孙憑生于前568年,为齐将,后徙家至兖州曲阜白塔村。生孙武。

  孙武,字长卿,号经纶,生于周灵王25年(前546年)。周景王十五年,武子公17岁,拜罗浮山太清宫太乙真人为师,习韬略,23岁下山。因避谗害穰苴的齐国八大姓(鲍,栾,晏,髙,国等)内斗之祸,离齐奔吴,约前506年,经伍子胥荐于吴王阖闾:“孙武者,(齐奔)吴人也,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吴王拜为客将军。后与伍子胥联手,提三万之旅,破二十万楚军。

  前484年,吴国大定,吴王论功,以孙武为首。武祖不愿为官,吴王赠予金帛数车,武祖转而散济贫民。于前482年,飘然而去隐居林泉间。潜修兵法著《算经》。后卒于周敬王42年,享六十九寿。妣卫公主,姬氏,生子驰,明,敌。

  问题来了:卫上卿孙林父家族被逐逃亡,史载为周灵王25年(前546年),武祖事吴为前506年时期,此时正当四十岁盛年。如果按某几个人的说法,孙武是卫国姬姓孙林父后代,以他的军事能力,以三万之旅可以击破二十余万楚军,他怎么置孙林父遭灭族之仇而不报?!孙林父家族就是他的家族,孙林父的仇就是他的仇呀!伍子胥在平楚后,对楚平王还掘墓鞭尸以泄愤呢。都说是国恨家仇,武祖对楚国有何怨仇,要为吴灭楚?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又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一个家仇都不报的人,视为不孝。吴王怎么就那么高看且重用他?生意人还知道以诚信赢天下呢,他又凭啥取信于吴王?即使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的丰功伟绩,对亡邑灭族,大仇不报,竟只字不提,为人子孙,何以立世?为三军帅,何以立威?!不怕遭到良心谴责,被天下人耻笑?!……

  这除了证明,武子公与卫国的姫姓孙丝毫无关,八竿子打不着,还能有别的解释吗?请高人赐教!

  接着说武子公次子,孙明,字景浩,生于前526年,卒于前443年,享寿八十三。为镇国侯(一说富春侯),兵部司马,中书令。妣燕丹公主,姬氏,生子顺。

  孙顺,生于前503年,生子机。

  孙机,生子六:智,敏,英,操,俊,资。

  孙操,为谷口令,拜司徒,生汧。(汧有堂兄弟,澄,清,润,沃)。

  孙汧,生三子:龙,虎,膑。

  孙膑,字伯陵,生于前378年,卒于前302年,为齐威王军师,著兵法八十九篇,佚,又著三十六计,司马迁"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可参阅。配苏氏,生孙燕。犯燕,赵地名,改为孙胜。

  孙胜,字靖川,招驸马为兵马大将军,配赵氏,生二子,长映云(殃雲,疑似误),次孙霖。

  孙映雲,字道无,号宵汉,秦汉中太守,生一子知(智)。宵汉公著乐安孙氏竹简首谱,文革时于甲山北湾出土,济南考古学家刘关权先生译文,在桂林先生处保存,其年代早于《史记》约八十年。

  以下列单线:智→念→益→卿→洪→届(诚)→鸾→敻→厚→瑶→隧→備→国→耽(为汉阳太守,此汉阳为甘肃天水,东汉桓,灵帝时,朝廷发生“党锢之祸",孙耽配陈氏,陈氏为前豫章太守陈蕃女,生孙钟,又配程氏生孙旃,为后来江东孙氏大房,二房分支。孙耽预先安排孙钟避祸,隐居江西武宁,以种瓜为生计,孙钟配刘氏,吕氏,杨氏,生谋,羌,坚,贤,静五子,居吴地。后来孙坚以功任豫州牧,长沙太守,乌程侯,生策,权,翊,匡,朗五子。孙权承父兄基业,领江南八十一州,建东吴政权,称吴大帝,雄视东南。生登,虑,和,亮,霸,休,奋,七子。景帝孙休逝后,太子孙<上雨下单>湾为孙皓追杀,又避祸复居武宁。这可参阅富春孙氏伯房谱,桂林先生长篇论文,以及吴国富,孙家珩先生主编的《武宁瓜源与孙吴文化》等相关资料。待我完成十家评孙子后,适当时候写文章陈述之。

  江东二房孙旃,汉献帝初,任太原太守,后代为避乱,徙昌黎武邑,配李氏,庐氏,生炎,历二子。

 孙炎,为东州大儒,妣邹氏乏生,承嗣族兄孙坚四子孙匡。

 孙匡,为保宁侯,夫人程氏生孙倰(陵)。

 孙倰,夫人范阳卢氏,生道恭……再往下,分支繁多,不须详叙,且原先已发出来过的。

  再说孙旃次子,孙历一脉的情况。据《新唐书》,“历,幽州刺史,右将军,生旂,字伯旗,平南将军,坐(株连之意)与孙秀合谋,夷三族”。 孙旂,是幽州刺史孙历次子,曾为荆州刺史,太子詹事,卫尉。坐武库失火,免官。一年后,出任兖州刺史,迁平南将军,假节钺。旂子孙弼,及弟之子髦,辅,琰,并有吏材,称于当世,各委重任,赐爵郡侯,与孙秀合谋受株连,在“八王之乱”中,孙旂与四子皆被诛,这一脉自此断了。

  据此推论,孙旃长子炎,无亲子,以孙坚四子孙匡为承嗣。而次子孙历一脉,在西晋八王之乱中灭族,无嗣。尔后,名义上的孙旃二房,实际上为孙钟大房一支延续至今。史实如此。

  隋唐时,书祖四十世思字辈,各支分立宗派。到晚唐时期,乐安孙氏四十八世万字辈三十七堂兄弟各修一谱,出现他谱中有你,你谱中有他的重叠现象。其中,唐东平侯孙誗,也是书祖四十八世,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国父中山先生之先祖。其源流世系,原已发表,玆不复述。

  综上所述,看似姓源问题,其核心是祖宗信仰。有挂着历史学家头衔的几个人,例如顾颉刚,说大禹是条虫。易中天《中华史》又考证出,华夏的三皇五帝是魑魅魍魉,牛鬼蛇神,它自己则是亚当夏娃弄出来的后裔。

而在姬姓孙与妫姓孙姓源问题上,有人煞有介事叫嚣:“整个乐安孙氏,都是卫康叔后代!”这一声断吼,比張翼德当年“长坂桥头杀气生,横矛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更具威慑力,更有震撼力!又宣判:《宰相世系表》跟着孙逖家族私谱,亦步亦趋。构成了《新唐书》编者处处杂抄孙逖家族谱牒的铁证!还“成了国家正式典籍的一部分了”。呵呵,这岂不是说,欧阳修仅是一个抄书匠?抄袭的书怎么能“成为国家典籍”呢?应该由此公来写才堪称“国家典藉”! 

这岂不是把欧阳修也置于历史审判台上了么?

于是,我也照抄《晋书》成帝司马衍的一道《诏书》,诏曰:

“历观先代,莫不褒崇明祀,宾礼三恪。故杞宋启土,光于周典;宗姬侯卫,垂美汉册。自顷丧乱,庶邦殄悴,周汉之后,绝而莫继。其详求卫公,山阳公近属,有履行修明,可以继承其祀者,依旧典施行。”

我绝不奢望“处处杂抄”能抄出欧阳修的“名头”来。漫漫岁月湮灭了太多史籍,历史面目被罩上了纱幔。易中天者流的“证据”,大抵来自于亚当夏娃的秘授,常人无法得到。但这“周汉之后,绝而莫继",究竟是“史不绝书”,还是无史可书,绝史不书,抑或是濮阳三人帮们死不服输?!

说直白点,有几个人在否定妫姓孙氏祖先的同时,是否也在辱没自己的祖先??!

 

甲辰年六月初一

2024年76

 
版权所有:沂河孙氏网 沂河孙氏文化研究会  1

单位地址:沂河孙氏网

联系电话:13869141428 传真: Email:11066650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