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千年传说“孙钟种瓜”相关的历史典故 九 鸣 孙钟种瓜的传说,在武宁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孙钟,孙武的后人,孙吴武烈皇帝孙坚的父亲。据《孙氏家谱》记载,孙钟的父亲孙耽,东汉晚期任汉阳太守(汉阳指汉阳郡,在现在的甘肃天水,不是指武汉的汉阳),因为党锢之祸被流放,去世于永修吴城镇。在此之前,孙钟、孙旃兄弟已经带着母亲陈氏辗转来到南方,居住在武宁的瓜源。 孙钟以种瓜为业,奉母至孝。相传有一次孙钟卖瓜的时候,有三位少年路过,因口渴而求瓜吃,但他们身无分文。善良的孙钟便请他们免费大吃一通。少年们吃完之后,自称是司命郎,为了答谢他,给他指点了一块墓地,询问孙钟是愿世代为侯,还是做数代皇帝,孙钟回答做皇帝,少年们便指示他向山下走一百步勿回头,然而孙钟走至六十步就回头了,发现三名少年已化鹤飞去。不久之后,母亲陈氏去世,孙钟就把她安葬在这里,冢上常有紫气升起,当地人皆言:“孙氏当旺。”母亲去世之后,孙钟迁徙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孙钟的儿子孙坚、长孙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角逐中崛起,在江东奠定了基业,孙子孙权、曾孙孙亮、孙休和玄孙孙皓成为雄据一方的东吴皇帝。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孙钟葬母的那座山峰叫做“吴王峰”,位于现在的武宁县杨洲乡。 除了“孙钟种瓜”,武宁县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人们就不一定清楚了。我们不妨梳理一下: 一、西安县名的来历 东汉建安四年(199),武宁县这里实际上就归孙钟的孙子孙策管了,应当出于太祖母的坟在武宁的缘故,孙策就把这里叫做西安县,他当然乞求苍天和他太祖母保佑平安啰!县城呢?就定在今石渡乡的新丰村,至今这个地方还叫西安里。武宁由此建县,到今天还差两个百年就两千岁了。 九江学院吴国富教授通过大量考证,认为孙策把豫章县改名西安县,是因为西安在豫章郡的西面。那时候的豫章郡在鄡阳(现在的都昌县周溪镇泗山村,永修吴城镇对面),武宁恰好在它正西面。如果豫章郡在南昌,那么武宁就在西北面,叫做西安很不合适。况且孙策孙权的太祖母陈氏夫人的墓还在武宁呢,自然要冀望西边的平安。 二、杨洲的孙钟传说 因孙钟种瓜的传说,杨洲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与传说有关的地名:①乌牛岗,现界牌村部办公楼所在地。孙钟携家人居此。②瓜湿口,在瓜源河与修河交汇处的码头之上,建柘林水库后被淹没。③洞背村有镇水塔,在瓜源河边,还有孙钟瓜圃。④江桥村坪埚洞,孙权后裔孙【上雨下单,音湾】的居住地。⑤西瓜寺,现改名弥陀寺,座落在森峰村凤凰山上,是江西省佛教重点道场之一。该寺旧名“毗卢岗”,据府志记载,这里建有毗卢阁;因其地形酷似双凤朝阳,又名“凤鸣禅林”;瓜源称“瓜圃”,寺居瓜圃之蒂,后人改称“西瓜古寺”、“西瓜寺”。⑥吴王峰,又名“雪仙山”,位于武宁县杨洲乡之北隅,横跨森峰、界牌两村。属武陵崖支脉,主峰海拔750米,其上有三国吴主孙权曾祖母陈氏夫人之墓,吴王峰之名即由此而来。因其峰突起,势如苍龙仰天长啸,故又名“啸天龙”。 据《孙氏谱序》载:“溯孙氏自魏上卿曾公受姓以来,历出名贤……至于生子当如孙仲谋,创东吴五十二年之帝业,其发祥之地,即武宁之瓜源也。钟公居瓜源之口,种瓜赐食,感格三仙,示以吉地葬母,名曰‘啸天龙’,即今之所谓‘吴王峰’也。”孙谱并有陈夫人墓图。 1980年,吴王峰山麓发生火灾,杨洲乡界牌村一组村民卢再根在参加扑灭山火时,曾到其地,发现吴王祖墓葬,座东朝西向,为铁锅覆盖,坟旁有竹,与《孙氏宗谱》记载“铸铁为冢”相一致。1982年,全县地名普查时,发现吴王峰上有一铁灰色隆起的土堆,墓前原有大竹一株,竹梢弯向坟堆,风吹竹梢摇动,拂过坟前,此坟常光洁如扫;又坟墓朝东,月出时,墓前明月如灯烛照:故旧日民间称此“风扫地,月点灯。”与史料记载完全吻合。唯年深代远,又无碑刻可查,墓冢亦难确认。 三、瓜源红心杉 瓜源的杉木林素来被视为种子林,又称“瓜源杉木母树林”。 瓜源境内盛产杉木,不仅分布面积大,而且品种优良,具有生长快、树干通直圆满、分枝高、材质好、抗病虫性能强等特点,尤其具有刀斧伤痕、经水一泡复原如初的奇特性能。瓜源杉木久负盛名,北京建人民大会堂时曾选用此木材。而且当地人们口耳相传,在三国时,瓜源红心杉树和太平山一带所产桐子油,还专用于东吴造船呢。 据南朝雷次宗《豫章记》记载,吕蒙在豫章郡打造战船,战船叫做“句鹿”,在豫章郡的江边留下一个名字“句鹿洲”。之后吕蒙白衣渡江,袭击关羽,夺取了荆州。无独有偶,正好是那时西安县令潘璋的手下杀死了关羽。可以认为吕蒙打造战船的木材,如红豆杉等等优质木材,都是从瓜源、长墅源一带采伐的,从修河放木排下去,运到吴城对面的豫章郡很是方便。豫章郡位于鄡阳,那里没有大山,缺乏好木材。而太平山一带的桐子树所结的果,生产出来的桐子油,品质优良,优于其它地方所产的桐子油,也被用来打造战船。因此,武宁成为东吴重要的军事物资基地。 四、孙皓的以茶代酒 孙皓是孙钟的曾孙,本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后来竟然当上了皇帝,本来他还算是个开明的,但登上皇位后忘乎所以,逐渐变得暴虐无度,随意杀人。 孙皓每次设宴,常常都是一整天,入席之人无论酒量如何,都要以七升为最低限度,即使喝不完,也要被强迫灌完,不然就被杀头治罪。东吴最有名的历史学家韦曜(本名韦昭,到了晋朝,因为跟司马昭同名,人们改称为“韦曜”),一向只有二升的酒量,为此苦不堪言。后来韦曜担任了西安县令(县治今武宁石渡),入朝喝酒时却得到了孙皓的特殊礼遇,孙皓不但经常减少他的喝酒数量,还赐他可以以茶代酒。这就是以茶代酒历史典故的来源(此典故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茶书集成)229页“密赐代酒”)。 可是人们都不知道韦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据武宁当地的传说,韦曜担任西安令之后,特别关照瓜源的孙钟后代,孙钟后代很尊重这位县令,还把祖传的酿酒秘方告诉了韦曜,韦曜按照这个方法制造了红、白两种酒,入朝之时,他把酒献给孙皓,孙皓喝了大喜,他说宫廷中早先有这种酒,味道稍微差一些,后来因为酿酒老人去世,就失传了。把酿酒师叫来一问,原来宫廷中的这种酒是孙钟传下来的,并不外传,酿酒老人去世之后,就没有人会酿造了。而韦曜带来的酒,恰好就是孙钟传下来的秘方,和甘肃、山东一带酒味相当。韦曜听了,就说他负责在西安县为孙皓酿造这种酒,因为这里的水质和粮食会让这种酒变得更好,唯一的要求就是请孙皓同意他少喝点酒!孙皓大喜说,“你不但可以少喝酒,还可以以茶代酒!”原来如此! 近二千年了,出自我们武宁的以茶代酒民俗影响了中华民族的酒文化、茶文化,使我们的酒文化不再血腥粗暴,更加注重礼节。茶文化内涵赋予文雅的诗意禅语,礼仪表达方法多样,喝酒饮茗同样是敬爱。 二千年了,出自于我们武宁的以茶代酒还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信息,《茶书集成)263页下了“茶起于东晋”的定义。也就是说,我们武宁却在三国时期就有种茶、制茶、饮茶的风俗,不然韦曜如何以茶代酒? 近二千年了,出自于我们武宁的以茶代酒发展为以茶咏歌,以歌成戏。家喻户晓的山歌俚曲田间山峁走进了茶行、茶坊、茶楼,走进了戏院舞台,银幕,中央电视台。 近二千年了,出自于我们武宁的以茶代酒孕育出了以奢茶爱茶的文圣苏东坡、黄庭坚畅游修江解逅茶棋的美好民问传说,传颂至今… 二千年了,出自于我们武宁的以茶代酒,衍生出了武宁人的以茶果煎茶的风俗,以茶果代替茶叶,既保留了殷红透亮的茶色茶味,又不易变味的优点,方便农夫携带上山劳作解渴,省下茶叶卖给茶啇。 近二千年了,出自于我们武宁(包括修水铜鼓)的以茶代酒,利用武宁的土特产资源菊花、米泡、薯佗、生蒌、芝麻、玉芦、豆子和乡人的口味喜好,发展各种品种香甜可口的饮料,也称之为茶,既解渴又解 ,照样待客、深受欢迎。 自从孙皓的一句以茶代酒把好的文明之风吹进了武宁,茶叶生产大幅度提高,酒文化茶文化待客之道都得到发展,和茶色一样殷红透亮的的山背谷酒、宁红工夫茶应运而生,“以茶代酒”为武宁(包括修水铜鼓)茶酒文化风俗的文明做出了历史贡献! 以上所说,虽说是千年传说,没有铁证支撑它的真实性,只有县志和孙氏家谱的记载。但的的确确一直在影响吴王峰脚下的武宁人,我们就权作故事来听吧! 2024.9.5于忘忧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