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谱》阐微之十七一一孙氏姓源不容篡改 孙宁 先看一个荒诞的文帖: 孙姓的第一个祖宗是孙乙和孙书。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他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在乐安,并赐予他孙姓。孙书则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将军,因在军事上有出色的表现,被周平王赐予孙姓。 此帖发于所谓《全国孙氏群》,时间为2025年1月7日17点,地点是广东,但这个出典何处?他没说且肯定说不明白,显系胡编乱造荒诞无稽! 我们先捋清历史脉络,让他温习点功课:前1045年,周武王姬发在军师姜子牙辅佐下,灭了商纣,建立西周王朝,分封大小八百诸侯,并以殷商遗民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以奉殷商先祀不绝于世,令其弟管叔、蔡叔监制他,防其作乱。武王崩,其子成王年少,周公姬旦辅政,管、蔡疑周公专权,乃联合武庚作乱,周公以成王命,诛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并封同母少弟康叔为卫君,建都古朝歌,居淇,即今河南濮阳一带。 据《史记》列出其世系: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婕伯→靖伯→贞伯→顷侯→釐侯(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共和行政<前841年>,釐候二十八年,周宣王<姬静>立,为前827年,四十二年,釐侯卒,立子共伯<姬馀>,姬馀为其弟姬和袭攻而自杀,姬和立为卫侯,史称卫武公。为卫康叔第十位国君,此为前812年事。卫武公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卫武公与晋文侯,秦襄公,郑侯四路勤王之师,佐周平戎乱,立姬宜臼为周平王,迁都洛阳,周平王命姬和以侯爵晋升为武公,此为前770年事。传武公享寿九十余年。 武公为最出色的历史人物之一。有子曰惠孙,惠孙生姬耳,姬耳生姬乙,以祖父惠孙之字为氏,称孙乙,可能谥号为武仲,又称武仲乙。为姬姓孙氏得姓始祖,得姓约为前719年。孙乙之后,孙良夫,孙林父都是权倾卫国的上卿。周简王〈姬夷)时,卫国国君为献公姬衎,献公十八年,召上卿孙林父、亚卿宁喜賜宴,二人等了一整天,献公失信于二臣,之前又多次有失君臣礼数,积怨极深,二臣联谋另立新君,逼献公出逃。逃亡十二年后,孙林父与宁喜发生内斗,献公以宁氏为内应,借孙家有隙可乘之机,入卫复位。尔后全面清算孙林父家族。这时孙林父武装家丁上千人,在封地戚邑建有邱宫,城垣坚厚。在与献公武力对决中,庶长子孙蒯负伤败逃,三子孙襄中箭身亡,次子孙嘉在出使回归途中闻变,逃匿晋国汲郡,隐姓苟且偷生。孙林父全族被驱逐,未杀绝的后被迫改为戚姓。 此事变为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6年。《史记》《东周列国志》均有记载。 到了晋代,阮籍,刘伶,嵇康生活那个时期,最后一个姬姓孙氏曰孙登,(同名的有三个),可学凤凰鸣,与步兵校尉阮籍有交往,也算名士,穴居岩洞,长发复身,单身,绝嗣了。 至于帖中所说孙乙是卫国大夫,不错。但他怎么去伐莒且有功,齐景公凭什么能调动卫国的大夫,而不是调动军事表现出色的齐国将军孙书去伐莒,又是怎么有功被齐景公封在乐安的?齐景公能封卫国的大夫在乐安?他没说,也说不明白。那纯属子虚乌有,胡说八道! 莒,子国,今山东莒县一带,当时是齐王姜太公的附庸国,有点像前几年的越南,我们伐了它一下。但卫国的大夫怎么能越境跑到姜齐的封地去伐莒?齐国的将军是摆设?再看时间,孙乙得姓是前719年,而齐伐莒的军事行动,是前547~541年间,屡次无果,最后约为前541年田书伐莒破城,莒子外逃才算成功。又从齐景公(姜杵臼)于前547年才上位,与孙乙前719年得姓,其时间相距近一百八十年,差不多相隔八代人,八代后的齐景公怎么去赐姓?难道一个一百七十多年前已经得姓的人,齐景公再去强行给他赐一回姓?那该姓啥?姓双孙?还是姓二孙?? 更可笑的是,他说孙书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将军,因在军事上有出色的表现,被周平王赐予孙姓。春秋什么年代?他没说,什么时间赐予的姓?他没说,什么出色的军事表现?他都说不出来!既然齐国的将军有出色的军事表现,为什么要去用不甚懂军事的卫国大夫去伐莒?他这逻辑怎么如此混乱? 在等级森严春秋前后,周平王能为孙书赐姓为妫姓孙氏始祖,作为后世子孙,我们应深感无尚荣耀!然而,我查了下,周平王是前770年上位,田书是前592年出生,其时间相距一百八十年以上!是周平王高寿超过两百多岁,还是周平王预知一百八十多年后,会出生一位齐国的将军,预先下诏赐予的姓呢?!他能道破这个玄机吗? 于是我反复查证:周平王在位,为前770~前720年,执政51年。其后有桓王姬林,庄王姬佗,釐王姬胡齐,惠王姬阆,襄王姬郑,顷王姬壬臣,匡王姬班,定王姬瑜,简王姬夷,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一共十代周天子,他怎么就不让这十代子孙去赐予姓氏? 至于田书赐姓孙书之后的世系,那是我们妫姓孙氏的事,没有义务给他们讲。 最后,何为春秋?按历史学家的定义,前770年至前476年为春秋。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而前771年上溯至1045年,为西周时代,其中前841年为共和元年,之后的纪年才是准确的,之前的系推算的纪年。 这是历史性常识,连常识也弄不懂,有什么资格侈谈姓源?因为,这不止是姓源,更深的内涵是祖先信仰! 奉劝那些乱史,乱祖,乱宗,乱谱的包藏祸心,居心叵测之辈,先得读点书,读《二十四史》,读《资治通鉴》,读《总谱》,尤其是先秦诸子典籍,不能信口雌黄,凭空臆想。否则,辱没了祖宗!也愧对后代子孙!! 2025.元.9日
|